右一为李希云(资料图片)
布鞋、旧衣、平头、方言:李希云很“土”,如果没有人介绍,你会认为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然而,很“土”的李希云,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如今更是山东省苍山县知名的中学物理教师和“市级优秀实验员”。
12年来,他用业余时间,多方收集废旧物资、零部件和学校仓库存放的下脚料或废弃物,研制组装了22类、200多套教具,改装改进了300多件实验仪器,在苍山县二庙乡中学,建起了一个全县第一的物理实验室。
“千万别闲着,闲着会得病”
自从1995年物理实验室建成之后,李希云就与它建立了解不开的情缘。他谢绝了学校在教学区后面分给他的宿舍,直接把家安在了实验楼四层的阁楼里。阁楼只有30多平方米,冬冷夏热,连个卫生间都没有。但他认为上楼就回家,下楼就是实验室,工作起来方便,是一块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
据校长姜成龙讲,一旦工作起来,李希云往往连续几个星期不出实验楼。在寒暑假里,除了吃饭睡觉,他便一头扎在实验室里,有时还把老伴、女儿、女婿叫来一起帮忙。
夏天,李希云家里的小阁楼热气腾腾,实验室里也像蒸笼一样。白天黑夜身处其中,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怎能受得了?可李希云说:“夏天多出汗,是身体排毒。”冬天,农村的寒风穿过破旧的门窗,吹得屋里同屋外一样冷,他又怎能受得了这份寒?可李希云却说:“干起活来全身暖暖的。”
有人说他“与世隔绝”、“不通世事”,也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样不图报酬、没黑没白地忙。他很少回答人们的质疑,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他只是憨厚地笑笑:“千万别闲着,闲着会得病。”
能制造各种实验器材
李希云的办公桌上不仅放着课本与教案,还放着他的工具箱,里面有手钻、锯、大大小小的钳子等。拉开他的抽屉,里面分别是各种零部件。李希云说:“我是一个合格的‘木匠’和‘铁匠’,几乎可以制造所有的实验设备和器材。”
李希云不善言辞,但一说到物理实验室,他会侃侃而谈---
用塑料泡沫和彩纸做成的风车,讲述的是蒸汽机作用于螺旋桨工作的原理;旧轴承为轮、两层木工板做成的滑板,讲的是“力的作用和反作用”那一课;用蜡粘在溢水杯的杯口处,可以增强实验效果;搅拌水温的玻璃棒换成了塑胶棒,因为玻璃棒易碎;还有万能挂钩、磁铁黑板、光线反映图、凸透镜成像……
李希云之所以改进及制造这些仪器,一方面是因为乡镇中学经费少,负担不起实验器材消耗;另一方面,教学仪器厂生产的很多仪器在实验中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李希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乡村的孩子。从改进实验器材到发明实验仪器,他没向学校要过一分钱。
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加班没有加班费,发明没有发明奖,购买制作用品自掏腰包,有了成绩怕人表扬。默默无闻工作了12年的李希云,被有些人看成了一个市场经济的“落伍者”。但二庙乡中学的教师们却说,李希云绝对是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在李希云办公室的书橱里,放着《教学用工导用》、《物理学习》等最新版本的教学类、物理知识类书籍。他研究的“新时期物理教学、实验改革”课题,也走在了学科研究的前沿。
对前来请教的本校或外地教师,李希云总是耐心地给予指导。就连他制作的实验器材,也被外校教师借去了很多。刘宗梅刚刚大学毕业到二庙中学时,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不熟悉物理教学,心里很不踏实。刘宗梅说:“来到学校后,李老师教了我很多,从课上应该讲解的知识点,实验中应当注意的细节,到学生的提问、反映等,使我尽快进入了物理教学的课堂。而且,现在我读的书大部分都是李老师借给我的。”
如今,李希云的理想就是把二庙中学的实验室搞成在仪器管理和使用方面都成为全国最好的实验室。
(记者 陶继新)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