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让创新的激情永远燃烧

――记新疆农业职技学院动物科技分院院长丑武江

2007-11-02收藏

丑武江给学生讲解奶牛防病知识(资料图片)

  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分院院长丑武江很少休假,一有时间他就忙着往企业跑。近5年里,丑武江仅仅休息了15个礼拜天,他的精力全都献给了自己挚爱的职教事业。

  创新职教模式:把课堂搬进企业

  在教学过程中,丑武江发现,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黑板上养牛,课本上种田”的弊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很普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2002年年初的一天,丑武江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一个想法---能不能让学生到先进的大企业里去上学?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丑武江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支持。

  2002年秋季,动物科技分院养殖专业的30多名学生,进驻新疆金牛股份有限公司的奶牛养殖场,把课堂直接搬进了企业。白天,学生跟随企业技术人员上实践课,晚上,学校派到企业的教师给学生上理论课,同时,把一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讲解。实践课和理论课交替进行,学生的实践技能在高科技企业里很快得到提升。

  “金牛班”学生的表现让很多企业刮目相看,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企业争抢!由于担心学生被其他企业抢走,金牛公司在学生学习期间就为每个学生发工资,而且不断提高工资。

  创新德育模式:让德育服务学生成长

  “德育教学模式如果不创新,内涵很难丰富,就会停留在表面上。”针对学生在企业实践时间长的特点,他意识到,学生到企业去了之后,重心都放在了实践技能的学习上,德育便成了空白点。

    为此,丑武江在实践教学中建立起了“三位导师制”,即学校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企业技术员一起开展德育教育。丑武江说,企业技术员在企业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不少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是品德和技术双过硬的人才,这些人对职业道德、做人道理等都有很深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现身说法,再好不过了。

  通过两年的实践,“三位导师制”获得了成功。许多企业都说学生变化很大,都能视企业为家,珍惜岗位,职业道德有了极大提升。这些企业都表示,等学生毕业,愿意把这些前来实践学习的学生吸纳为企业的员工。

  创新服务模式:把技术送到农牧民家

  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农村和牧区,人们经常能看到3辆小面包车往来穿梭,一会儿在这个农户家的养鸡场,一会儿又在那个养殖户的奶牛场,十分忙碌。这些小面包车就是丑武江创办的专门为农牧民服务的“流动动物医院”。让教师轮流去为农牧民养殖户服务。2006年,动物科技分院的第一家“流动动物医院”成立了,一辆小面包车,两个教师。

  现在,丑武江创立的流动动物医院发展到了4家,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养殖户得到了技术支持。如今,农牧民的牲畜遇到什么疑难杂症,只要给流动动物医院打一个电话,就能很快得到帮助。

  (记者 蒋夫尔)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