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描绘了我国教育今后几年发展的蓝图。《规划纲要》所涵盖的内容全面,所提出的目标明确,特别是在主要任务中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作为首位提出,更是令人振奋。作为基层的一名小学校长,这里仅就“十一五”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谈几点建议:
第一,需要进一步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共识。实施素质教育光靠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完成不了的。各地党政领导,特别是地市、区县领导要真正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观,真正做到不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来评价本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因此,建议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列入各级干部岗位培训的内容,并将落实情况成为“政绩”考核的内容,只有这样,教育的发展才会有一个宽松的、支持性的环境。
第二,需要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全国的各种新闻媒体应该对“实施素质教育”继续进行积极地宣传,引导全社会关注教育公平,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些专题节目非常有利素质教育的推进,应该提倡。
第三,需要给小学教育以宽松的环境。对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施将产生有利影响的中高考改革正在进行中,但这需要较长的时间。在目前中高考不变的条件下,小学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可行的,这就需要真正落实“义务教育法”对“小升初”明确规定的不应有统一升学考试的要求。要明确其意义在于“小升初”不能有“选拔”考试,只有这样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如果允许部分初中挑选“优质生源”,那么各种变相的“选拔”会继续存在,小学阶段学生也不会有健康的成长环境。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实施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作为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的一部分,无可非议,但是在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后的结果怎样使用等问题上,应利于在小学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相反如果成为“小升初”的选拔服务标准,和成为对学校发展评价的唯一依据,那么,小学生的负担将永远减不下来,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小学阶段会成为空谈,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研究这一问题,把好关口。
第四,需要切实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切入口。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一系列变革。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学校应该把课堂教学改革做为重中之重,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各种举措也只有植根于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在课堂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上的每一节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它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因此,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处理好“刻苦学习与愉悦体验”的关系。让不同的学生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挫折的体验,克服困难的体验,受到关注赏识的体验,使学生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积极的生命体验。而这点,各地的学校在目前条件下都应该做到,也都能做到。
第五,需要继续净化社会环境。近几年,全国兴起的学生课余上各种班的风气,加大了家长的教育投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干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部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参加英语考级是非常英明的决策,给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了福音。同时各地“小升初”拒绝看“证”也是重大的举措。希望政府继续抓下去,研究艺术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中考级是否有益,其它英语的考级如何对待,许多中学“借壳”于社会力量办学举办的小升初“衔接班”如何清理。如果把这些能办到的事全办好了,那么,素质教育的实施会有更好的社会环境,“健康第一”的口号才会真正实现,广大青少年才会真正有幸福的童年,才会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六,需要宣传具有可操作性的典型经验。实施素质教育在理论层面的讨论已经定论,关键是把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应该宣传各地成功的经验。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督导室,北京市教育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北京市素质教育典型案例研究系列研讨会”于5月29日在北京光明小学启动。光明小学自1996年提出以自信教育为核心的“我能行”教育,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从管理、教育、教学、科研、评价、家校协同诸方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作为第一个案例进行了研讨。学校以“我能行教育与新课程同行”为题进行了汇报及互动研讨,对进一步带动全市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果全国所有的学校都研究并拿出自己学校因地制宜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好做法,校校从我做起,那么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定会加快。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