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审议并批转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这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通过对《规划纲要》的学习,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感受:
1.教育发展的形势更紧迫。《纲要》对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扩大、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等。《纲要》指出:各级教育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分析深刻,揭示了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内在联系。
2.教育发展思路更清晰:《纲要》概括了教育发展的主题是素质教育,任务是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主线是协调发展,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动力来自于体制和机制改革,宗旨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教育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3.教育发展目标更明确: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净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万人,在学研究生约13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继续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总量的一半左右。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到上亿人次。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4.教育发展任务更艰巨:《纲要》规定了“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的九项任务,素质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教育体系、国际合作、资助体系等,而且各有侧重。
5.保障措施更务实: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到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从转变职能依法治教到全社会共同努力。
总之,《纲要》简明扼要、科学务实,将成为推进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纲领,对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政府一系列鼓励职业教育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出台,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截止到2007年5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接近1200所,占普通高校的60%,700多种专业,800万在校生,涵盖了一、二、三次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新型工业化、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步转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上来,正在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去年,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项目启动后,高职总体特征呈现出两大明显转变,从量态扩张转向质态提升,从外延扩展转向内涵建设。
但是,从“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高质量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用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来衡量,高职院校还面临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办学观念陈旧,体制机制僵化。一些学校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既不了解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又不了解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缺乏服务意识,处于传统的封闭式管理状态,忽视学校、企业、学生的互动关系。
二是管理粗放不讲绩效,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也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少学校占地很大,没有房子;房子很多,没有设备;设备很多,很少使用。对办学绩效的监控和考评缺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无法持续发展。
三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高职的特色。高职的使命是为中国现代化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职业岗位上称为“灰领”或“银领”,在生产线上有独特的岗位,既不同于工程师,也不同于操作工,往往担任班组长、生产线长、领班、技术员,既会熟练操作,又要有一定的沟通、协调和生产现场的管理能力。现在有些高职生高不成低不就,要么成为本科的压缩饼干,要么成为中职的发面馒头。
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在1998年曾提出了新大学的概念――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即创业型大学,结合《纲要》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我认为新型高职院校应导入企业家精神,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走紧密校企合作之路,追求办学绩效,持续不断地满足客户需求。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中国高职院校应该走上“四化”道路:
第一,高职院校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强化主体意识,走市场化办学之路。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客户,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独立办学,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打破学校封闭办学的狭隘思想,实现大开放、大融合。面向市场,面向需求,根据产业开发专业,根据岗位设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服务好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第二,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强化应变能力,走柔性化办学之路。服务产业、就业取向、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构建与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教学管理体系,即必须以企业需求和学生成材为核心对教学管理流程进行再造。针对企业用工淡旺季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在教学规模、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坚持和完善小班教学、定向培养、弹性学制、工学交替等,使教学管理更具符合学生和企业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做到刚性规范,柔性实现,形成一套新型教学柔性管理机制。
第三,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办学模式,强化经营意识,走集约化办学之路。办职业教育要有企业家精神,要有投入产出观念,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以求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课程资源方面有效整合,获得“最大回报”。条件成熟时进行品牌输出、连锁经营。江苏近年来已经组建了商贸、农林、现代服务业、建筑、财会、信息和旅游等七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标志着江苏职业教育开始走上一条校企合作、强强联合,规模、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四,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对外开放,强化国际意识,走国际化办学之路。众所周知,根据WTO的服务贸易条款,高等教育也将向国际市场开放,而最先开放的就有可能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因此,高职院校将面临来自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的激烈竞争。中国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出击,尽快学习其高度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把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尽快本土化,把学校的发展与地区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高职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纲要》明确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律地位,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办法改革。依法规范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开拓创新,办出风格和特色。”我们相信,体制机制创新必然激发高职院校空前的发展活力。我们期待着中国高职体系,将与德国双元制、澳洲TAFE、美国社区学院并驾齐驱于世界职业教育的舞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