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暨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现场汇报会汇报材料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确保我省2006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05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现场汇报会议和今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之后,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全省“两基”攻坚工作进展顺利。

  一、“两基”攻坚任务全面完成,新的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一)“两基”目标推进顺利。截止今年9月底,全省21个攻坚县全部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并通过了省政府的验收。

  (二)寄宿制工程进展较快,学校布局更加合理。2004年至2006年,中央批复我省寄宿制项目学校398所,专项资金4亿元,建筑面积59??4万平方米。截止今年10月底,398所项目学校全部开工,其中,358所项目学校竣工,完成建筑面积52??5万平方米;尚有40所项目学校在建,在建面积7??6万平方米。工程普遍建立了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并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由于管理措施到位,工程质量可靠。攻坚县把“工程”建设与调整学校布局充分结合起来,21个攻坚县共撤并中小学2425所,学校布局更趋合理。

  (三)远程教育工程进展较快。2003年以来,远教工程投资规模已达4??5亿元,项目覆盖我省11个市(区),47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同时,我们广泛开展应用年、网上百县行、各级培训和优质课展示等活动,全力推进应用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对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为农服务、党员教育的作用。

  (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我省认真组织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特设岗位”、教育硕士、基层人才队伍和网络联盟等五大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制定了《陕西省关于推行中小学教师交流服务期制度的意见》,建立了校级领导和教师在县域内定期流动制度,推进农村地区和城镇薄弱学校改善师资队伍现状。经过近5年的努力,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2000年的94??81%、78??13%、59??07%提高到目前的98??09%、93??06%、79??39%。在继续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加大对财力薄弱县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归县管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

  (五)对口支教工作不断深入。在省内,一是建立县城与农村中小学“手拉手”、“结对子”活动;二是城市示范中小学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或贫困学生;三是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固定支援1―2所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据统计,全省支援单位落实支援薄弱学校资金1302万元,选派支教教师2900名。近年来,江苏为我省贫困地区建校总投资3200余万元,为薄弱学校捐资1192万元,资助贫困生3112名,累计选派赴陕优秀教师366名,为我省培训师资10828名。

  (六)经费保障新机制得到确立。2006年春季,我省共有504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了新机制政策。地方按比例分担的免杂费和公用经费资金(中央和地方按8∶2),由省级全额承担,省财政免学杂费资金1??03亿元,补助公用经费资金1030??6万元。市、县按每生每天不低于1??5元(一学年按240天计算)的标准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9292万元。

  与此同时,各地积极解决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与农村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落实此部分经费。据统计,今年春季,我省有3??5万名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享受了新机制政策,其中小学2万人,初中1??5万人。各市落实此项资金556万元,其中免除学杂费433万元,补助公用经费21万元,免除教科书费92万元,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10万元。

  (七)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6、2007两年,中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按小学10元、初中30元的最低标准拨付。2008年,将按小学230元、初中300元的标准预算。2009年,依据中央出台的义务教育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高出我省标准部分,当年兑现50%,2010年,全部落实到位。

  (八)校舍危房改造纳入计划,修缮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我省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与长效机制中用于校舍维修的资金捆绑,共筹措11??2亿元,实施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下最大决心,用两年时间全部消除现存的近200万平方米D级危房。从2008年起,中小学的校舍修缮,全部纳入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二、推进“两基”攻坚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抓领导,建立双线目标责任制。为了如期实现“两基”目标,全省自上而下建立了“双线目标责任制”,即省、市、县、乡镇政府一条线,教育部门和学校一条线。对2006年能否实现“两基”攻坚的预期目标,省政府对市、县政府实行“问责制”。在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我省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的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体系。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与考核制度的通知》,把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与县级党政领导的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挂钩,从制度上进一步强化了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

  (二)抓投入,确保“两基”攻坚经费。按照至立国务委员的要求,2004、2005两年,省、市、县三级教育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较上年增长0??5―1个百分点,并进入教育经费预算基数。2004年省本级新增了教育经费6000万元,2005年又增加了9000万元。各市政府认真兑现“两基”攻坚责任书的承诺,将市级用于寄宿制工程的资金列入预算。据统计,去年一年,全省各级落实“工程”投入3687万元,相当于同期中央专项资金投入的20%。

  (三)抓典型,推动全局工作。为了打赢21个国贫县的“两基”攻坚硬仗,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两基”攻坚现场会。2003年在镇安县召开了“两基”攻坚现场会,推广双线目标责任制;2004年,组织攻坚县的县长参观了条件艰苦但工作成绩显著的延川县和攻坚任务艰巨的清涧县,通过比较,找出差距,学习经验,鼓舞士气;2005年,总结宁强县把实施寄宿制工程和调整中小学布点有机结合,最大程度解决农村学生入学和提高投资效益的经验,推广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两基”攻坚目标的典范。

  (四)抓政策,减免工程建设收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发出后,我省立即行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制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对土建项目的报批手续一切从简,本着特事特办、快捷服务的原则,要求各地对各种规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据统计,全省已竣工项目共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合计4070??81万元,占应收费用的72%,占工程总造价的10??5%,减免收费涉及三十多项收费项目。

  (五)抓检查,及时解决存在问题。省政府每年确定一个重点,组织教育、财政、审计、监察及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开展专项检查。2004年,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教育、财政、计划、监察、审计、扶贫等部门参加,组成四个调研检查组,对10个市和10个县的教育投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各市、县政府一把手会议,将检查情况和结果进行通报。2005年,省政府办公厅组织教育、计划、财政部门以及部分省级督学近30人,分赴21个攻坚县,全面检查和督导2004至2005年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今年2月底,省政府办公厅组织宣传、教育、财政、审计、监察、人事、物价等部门,对各市及有关县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4月中旬,省“两基”攻坚办再次组织力量,对各攻坚县“寄宿制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

  此外,我们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作用,坚持县级自查、市级初验、省级评估验收制度,从而保证了“两基”攻坚的进程和质量,为确保2006年我省实现“两基”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有关问题及建议

  (一)寄宿制学校应增加生活教师编制。寄宿制学校没有生活教师的编制,无法满足需要。过去,一些学校采取从社会上招聘一些责任心强的人到学校担任生活老师的办法,由学校自行在收取的住宿费和杂费中支付这些人员的工资。随着新机制的运行,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就没有了支付渠道。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明确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编制标准。

  (二)寄宿制学校教师住房比较困难。由于推行离乡任教,农村中小学多数教师下班后需要住在学校。对于新建成的一大批农村寄宿制学校来讲,教师住在学校就更为必要。而现行的学校建设定额规范中,除去教学及教辅用房、办公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后,没有教师住校的周转房屋,不利于寄宿制学校的管理。

  (三)农村学校“普九”负债问题值得重视。近两年来,各地因教育欠账而导致学校被工程队锁门的现象仍然不时出现,挪用教育专款还欠账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基层政府清欠压力很大,实施新机制的历史包袱沉重。建议中央财政加大“以奖代补”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对西部的倾斜,最好能明确划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鼓励市、县消化现有教育负债。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