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黑龙江省富锦市二龙山镇中心小学,只见学校的操场绿草如茵,鲜花环绕,褐色瓷砖装饰的新建楼舍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偶尔,头上传出稚嫩的童声,一栋三层高、有三个单元、如住宅样的褐色精致的小楼窗子里探出了几张快乐幸福的笑脸,原来这是学生宿舍。这是记者放假前在该校采访时所看到的场景。
今天的二龙山镇中心小学是由镇内5所学校合并而成的。学校良好办学条件和优美校园环境的形成,得益于富锦市自200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学校集中办学、建设寄宿制学校工程。
富锦市是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边远县级市,总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共有学生4万多名,其中60%的学生生活在农村。全市原有农村初中17所,完全小学194所和123个教学点,而且半数以上的教学点仅有十几名学生。
办学点虽小,“五脏俱全”,教育经费拨付到每所学校就“僧多粥少”,造成办学条件不均衡,教师结构分布不合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学龄人口逐年递减,相当一部分村小呈萎缩状态,教师难配备,课程难开全,教学难管理,质量难保证。而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开始由“量”向“质”转变,农村现有教育现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
针对上述问题,富锦市委、市政府深入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教育统筹规划,整合和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因需集中、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全市十个农村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按照中学集中到镇办,小学相对集中到镇和中心村,有条件的镇实行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的构建模式,创建十大教育园区,实行集中办学,通过做强、做大、做优中心校,引导周围农村学生向中心城镇聚集,逐步形成高中在城镇,初中、中心小学在集镇,定点校在中心村的新布局。
目前,富锦市通过采取以镇为中心设立中心小学和三至六年级集中、一至二年级小学生继续在村教学点上学以及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等三种模式,完成了锦山、二龙山、向阳川、宏胜、砚山五大教育园区建设。通过政府投入、争取资金、闲置资产转化、优惠政策、社会捐助等方式,多渠道融资3989万元,新建教学楼8栋,新建宿舍楼7栋,新建和改造食堂7栋,建筑总面积3.75余万平方米。共撤并农村中学6所,完全小学101所,教学点68个,解决了6000多名学生住宿问题,寄宿制学校学生总人数达到1.2万名。
富锦市政府还成立寄宿制学校交通管理中心,出台《富锦市农村集中办学学生交通营运方案》,开辟学生专线,实行统一车型、固定座位、政府采购、市场化运作,对寄宿制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该市制定、出台了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方案、食堂工作管理方案、食品卫生及疾病防治方案、学生交通安全管理方案、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方案,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健康成长。每年市政府筹集资金200多万元,用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两免三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住宿费、补就餐费、补交通费,仅免书本费一项,全市就有近60%的学生得到资助,使1万多名农村学生得到资助,解决了集中办学后贫困学生住宿、就餐、交通等问题。
同时,按照一个学校、多种功能的要求,富锦市将集中办学后新建的寄宿制学校办成全镇教育文化科技中心,赋予中小学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农民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学前三年教育示范中心等职能。
寄宿制学校工程的实施,放飞了农村孩子的求学梦想。目前,全市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大大提高,以前到市内上学的学生出现了“回流”现象,一些周边国营农场和外市县的学生也纷纷来到富锦市农村寄宿制学校上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农村集中办学后共增加学生1064人,乡镇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了100%,使优质的教育资源走入乡镇和农村。各中心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园区的中心作用,每年面向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过万人。特别是学生的寄宿管理,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创收时间,受到农民的认可和欢迎。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8月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