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版图上,很少有哪个省区像宁夏这样南北差异如此巨大:
充足的黄河灌溉水源和平坦肥沃的土地,使占自治区面积41%的北部川区,成为西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并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
而在宁夏南部则是另一番景象:茫茫沙地,沟壑纵横,川塬交错,干旱缺水。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指的就是这里。过去,这里曾流传这样的民谣:“三年两头旱,中间风沙愁,人畜辛劳苦,十种九不收。”
当内地人正在加快步伐致富奔小康之时,这里的百姓却困守着贫穷和落后。大自然繁衍着新生的时候,这里却在繁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盲。列宁在《论合作制》中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是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而今天,在文盲充斥的地方,建设富裕新生活也是一句空话。造成宁南山区经济落后的根子就是人才缺乏和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要想彻底改变宁南山区的面貌,根本的出路就是发展教育。
但是,发展教育的钱从哪里来?一直以来,宁夏就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省区,全区财政自给率不到40%。面对现实,西海固人茫然了。
就在这时,党和政府伸出了援手。“义教工程”、“危改工程”、“寄宿制工程”,一笔笔专项资金投入进来。到2001年年底,宁南山区终于实现“普六”,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
然而,宁南要发展,仅有“普六”是远远不够的,更加艰难的“普九”任务摆在眼前。宁南山区能不能实现“普九”?何时实现“普九”?最难的还是一个“钱”字。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拨专款帮助西部地区尽快实现“两基”目标。消息传来,西海固人兴奋不已,自治区也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了南部山区9个区县的“普九”规划。
一场拔除世代缠绕西海固人“穷根”的攻坚战打响了!
“宁南山区‘两基’攻坚,是山区人的事,也是全自治区的事。”
今年已经60多岁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刘仲,已经分管教育工作十几年了,对教育充满感情。在谈到宁南山区的“两基”攻坚时,他由衷地说:“宁南山区‘两基’攻坚,是山区人的事,也是全自治区的一件大事。”
宁南山区是全国有名的“三西”(甘肃河西、定西,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国家“两基”攻坚的专项经费仅能够保证学校的基本建设,要达到“两基”攻坚验收标准,还须在软件上下功夫。这意味着又要追加人力和物力。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再向国家伸手了。”刘仲说。自治区为此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全区五个大市和区直各单位对口帮扶宁南山区学校。刚开始,南部山区学校没太当回事,以为结对帮扶不过是搞形式而已。但是,当一辆又一辆装载着体育用品、教学实验仪器和书籍的卡车相继开进山区学校时,他们感动了。
让他们感动的还有来自北部川区乃至区外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惠农县的张金礼、孙其林两位教师,不但自己参加支教,还动员妻子到宁南山区支教;宁夏医学院56岁的共产党员苏泉安,10年坚守在支教一线;自治区计生委的马梅英,在泾源县什字中学支教时,先后向学校捐出8100多元,并把单位发给她的2400元支教补助全部捐给学校。她还亲自编撰出版了7.5万多字的《女性青春期保健常识》,自费印制了1万多册无偿送给山区的女学生,希望能够改变山里百姓落后的观念和不好的生活方式。
国家的大量投入、川区人的无私支持,让山区人在感动之余喊出:“不能一味依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援了,我们要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奇迹。”从2004年开始,宁南山区学校的师生们自觉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自己动手平整校园路面、操场,修建花园,教师们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在原州区开城中学,我们看到几位青年教师正在动手维修教室的门,校长自豪地告诉我们:“学校的锅炉房,就是老师们利用假期动手修建的。”
“宁夏很小,但小有小的优势,就是能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
宁夏很小,总面积只有6.64万平方公里,分别约为与其相邻的内蒙古、陕西和甘肃的1/18、1/3和1/7。590多万的人口,还不到北京市人口的一半。
谈到宁夏的小,自治区教育督导室专职副主任靳伟才笑着说:“虽然宁夏很小,但是小有小的优势,特别是在‘两基’攻坚中,这个优势便于我们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因为小,宁南山区的“普九”规划、实施和验收是以乡镇为单位来进行的。“这一点,别的西部省区恐怕很难做到。”靳伟才说。
自治区几位主要领导心系宁南山区的“两基”攻坚,视之为全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作为分管教育的副主席,刘仲每年都要在宁南山区召开一次现场会,每年都亲自到山区学校检查工作,山区的很多学校都留下过他的身影。
刘仲每一次下去检查工作,都让下面的同志很紧张,生怕挨刘主席的批评。刘仲特别重视新建学校的工程质量,每次下到学校检查校舍质量,他的司机都会跟在后面拿一个铁锥去戳水泥墙面,要是偷工减料,一戳便露馅。前不久,他下到一所学校检查时发现,学校的教学楼没能按要求的进度完工,一气之下,当场大发雷霆,让陪同的县领导很难堪。
区领导身先士卒,下面的同志岂敢懈怠?为了让辍学的学生尽早返校,有的区县的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主要领导的口袋里,始终装着全县未入学儿童少年和辍学生的名单,走到哪里,动员到哪里。各区县还成立了一支支由县、乡、村干部组成的劝学小组,挨家挨户动员辍学生返校。工作之细,由此可见一斑。
“处理好民族问题,把民族教育抓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宁南山区是回族聚居区。穿行在宁南山区学校间,随处可见戴白布帽子的回族百姓;几乎每个村子里最好的建筑,除了学校就是清真寺。
“要在这样的民族地区完成‘两基’攻坚任务,首先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把民族教育抓好,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张义康说。
长期以来,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央的民族政策,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处处尊重回族百姓的宗教信仰,构建起和谐的民族关系,从而为宁南山区的“两基”攻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回族人有诵经的宗教习俗,老百姓送孩子到清真寺念经的热情很高,这在客观上对“普九”工作造成冲击。怎么办?自治区在研究了回教经文的内容后发现,经文中有不少劝人学知识的内容。这与“普九”并不矛盾啊。于是,各区县教育部门主动做阿訇的工作,希望他们能帮助劝学。这一招果然灵验,阿訇的话,回民们更能听得进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宁南山区回族女童入学率偏低的现象比较明显。自治区教育厅为此专门成立了课题小组,专题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后来,通过“春蕾计划”,举办女子学校和女童班等办法,到本世纪初,女童入学率低的问题基本解决。
国家投巨资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义举,也感动了宁南山区的回族百姓,他们以义务投工投劳的行动表达了他们的感激。彭阳县卷槽小学为方便大山两边群众子女上学,将校址由沟底迁往山梁。为了往山上运送建筑材料,山两边的回族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义务修建了一条9公里长的土路,保证了学校建设的正常进行。
……
随着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宁南山区的“两基”攻坚捷报频传:
2004年9月,盐池县率先实现“普九”目标;
2005年9月,红寺堡移民吊庄开发区和隆德县通过“两基”验收;
2006年5月和6月,泾源县和彭阳县相继通过“两基”验收。
至此,宁南山区9个区县中尚未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的区县,只剩下西吉、海原、固原和同心。
“这四个区县是最难啃的骨头,但我们有信心在年底前拿下。”张义康满怀信心地说。
感言 举全区之力攻“两基”之坚 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 刘仲
举全区之力,攻“两基”之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全区580多万回汉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在民族贫困地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推动实施西部大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它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了巨大活力。
回顾这段艰苦卓绝的攻坚历程,我们首先要感谢党中央、国务院对宁夏的大力支持,没有国家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像宁夏这样完全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的省份,全面完成“两基”攻坚大业是不可能的。当然宁夏能取得“两基”攻坚的重大进展,也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区回汉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得益于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无私奉献和奋力拼搏。“两基”攻坚,一路奋斗。对此,我们无怨无悔!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7月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