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正是暑假,但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中学的教师们一天懒觉都没睡过。夏天天亮得早,不到6点钟教师们就集中到办公室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教师张太平忙得满头大汗,2万多册图书,需要全部分类登记后上架入室,每天工作14个小时,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旁边的教室里,叮当叮当地响着,工人们正在敲凿水泥地面,抢修化学实验室的下水管道。
还有60多天,就到“两基”验收的日子了。校长马林生的神经每天都绷得紧紧的,千万不能因为自己学校的原因,误了全县的大事,拖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后腿。不过,看着教师们的干劲,看着学校一天一个变化,马林生心里又充满了信心。
这是记者在陕西省清涧县“两基”攻坚现场看到的最后冲刺的一组镜头。
最大限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陕西在我国的版图上居中,采访前翻看地图册,记者突然有一个疑惑,这么居中的地理位置陕西似乎不应该被归类于西部。但“西部”这个词却不仅仅是地理概念,还是一个经济和社会词汇――穿行于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那里的贫瘠与荒凉会让人明白,陕西的确属于西部。走遍了陕南、陕北贫困地区的代省长袁纯清告诉记者:“陕西有700万人口还没有脱贫,全省107个县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就有50个,占到将近一半。”
经济的欠发达带来的是陕西基础教育的落后。到2002年底,陕西仍有21个县没有实现“两基”,2004年国务院下达《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时,陕西还剩下15个攻坚县。
陕西人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陕西虽是中国的西部,可也是西部的东部,做事要走在西北地区的前头。”2004年7月,陕西省郑重向国家“两基”攻坚办提出,要提前一年于2006年率先实现“两基”。“其他事情可以先缓缓,要最大限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更早享受到教育普惠的阳光。”袁纯清说出了当时省委、省政府的想法。
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历来重视“两基”工作。省委书记李建国赴山阳等县就“两基”攻坚专门调研,并要求各市县把“两基”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确保按期实现目标。原省长程安东、贾治邦、陈德铭,代省长袁纯清都为“两基”倾注了大量心血。
军令状立下了,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各攻坚县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学校寄宿制工程、“两免一补”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3大机遇,全力为“普九”攻坚提速。从2003年初到2006年6月,3年半的时间里,陕西省一口气打20场漂亮的攻坚战,只剩下清涧最后一个堡垒。如今,攻坚战已经进入了决胜局,到今年10月,清涧县也将完成“两基”攻坚,陕西将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内蒙古自治区之后,在西部第3个实现“两基”目标。
“老大难”问题,“老大”抓了就不难
“佳县不佳,富县不富”,这是在陕北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到陕北后,记者第一个去的县,就是经济状况“不佳”的佳县。
佳县县城不大,城中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在陕西107个县中,佳县的经济社会综合排名在百名以后。”佳县县委书记王克宁说。“‘普九’就是铺钱呢。因为没有钱,佳县的‘普九’工作抓抓停停,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进展,成了人人头疼的‘老大难’问题。”
“‘老大难’问题,‘老大’抓了就不难。”原陕西省长陈德铭2005年在全省“两基”攻坚现场会上说的这句话对王克宁触动很大。去年一年,王克宁跑遍了全县的学校,并主持召开大型教育工作会议4次,攻坚调度会3次,专题部署“两基”达标工作。“双线目标责任制”是陕西在“两基”攻坚中为夯实工作责任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省、市、县、乡镇政府一条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条线,从上到下逐级签订“两基”工作年度目标责任书。佳县不仅按要求将责任书落实到乡镇和有关部门,还实行了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包抓乡镇“两基”达标制度,对乡镇书记、乡镇长、学区专干、中小学校长实行“捆绑式”奖惩,进度缓慢的就地“摘帽子”、“动位子”,由此全县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对于贫困县来说,要想打赢攻坚战,资金投入无疑是个难点。为解决这一难题,陕西提出要“用好上级的钱,拿足自己的钱,广纳社会的钱”。2004和2005年,省、市、县“拿足自己的钱”,各级教育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较上年增长了0.5%至1%。但即便如此,各攻坚县仍要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
为了补上缺口,包括佳县在内的各攻坚县,普遍采取了“八个一点”的筹资办法,即:争取上级专款补一点,到银行贷一点,县财政压缩开支千方百计挤一点,发动干部群众集一点,号召社会捐一点,扶贫单位帮一点,校建规费减一点,“一事一议”政策筹一点。这“八个一点”有效地帮助各攻坚县破解了“普九”经费筹措的难题,据省教育厅统计,在完成“两基”达标中,各攻坚县从非财政渠道筹措的资金,占到总资金需求的1/3以上。
从佳县县城向北20公里,便是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通镇中心小学。校长张治斌翻出学校的老照片,过去的一排破窑洞如今变成了四层教学楼,楼里除了教室外,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体育器材室等一应俱全。“通过‘普九’,我们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张治斌感慨地说。看看照片上的土窑洞,再看看现在的新教学楼,联想起破旧的县城建设,记者对“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抓巩固提高建长效机制
“庙修好了,神仙就要显灵了。”记者在佳县采访时,听县教育局局长秦汉龙说了这句玩笑话。
陕北农村过去信神,差不多村村都有庙,但秦汉龙这里所说的“庙”指的却是学校。过去指望神灵保佑的老百姓,如今对学校多了份企盼,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多了份企盼。
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不少“两基”达标县想到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入手,黄陵县就是其中之一。
黄陵县在陕西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后,又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四制改革”。黄陵县教育督导室李志强主任介绍说,1999年,黄陵县教育局开始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教师聘用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和结构工资制。各学校对教师年度工作量化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将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这种“无校籍管理”激活了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工作局面。
“我最怕‘两基’验收牌子一发,‘哗’地一下,攻坚时提着的一口气都泄了下来,成果就此不保。”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胡致本对此忧心忡忡,“那些早期‘普九’的县,标准都比较低,巩固提高更是松懈不得。”
“有的县在硬件上还要再‘补补课’。”胡致本说。事实上,记者此行也注意到,一些达标县的干劲丝毫不亚于攻坚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得如火如荼。胡致本测算过,在资金投入上,“两基”巩固工作至少还要再投入1.6亿元。这就需要将中央和省制定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进一步落实,同时完善经费管理制度,把钱使在刀刃上。
在“两基”达标过程中,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前搞教育靠发文件、开会议,以后主要靠督导这支队伍来抓落实了。”胡致本认为,在新的任务面前,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是构建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胜利的凯歌就要奏响,一个个攻坚战役的胜利,打牢了陕西基础教育的根基,陕西人把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走向不断发展提高的远方。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2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