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修筑造福桑梓的教育工程--记云南元阳县“两基”攻坚

  驱车从云南元阳县城沿山路行驶,就见平如镜的梯田从座座山头层层延展下去,交汇成万顷良田,在阳光和云雾的交替变幻中气象万千,壮丽无比。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位于哀牢山脉的元阳梯田。

  据说,2500年前,哈尼人的祖先从青藏高原来到云南南部的这片土地,用勤劳和智慧修筑起令人赞叹不已的伟大工程--层层叠叠的梯田。如今,元阳各族干部群众又举全县之力修筑着造福桑梓的教育工程。

  元阳,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2002年,元阳县地方财政收入仅2248万元,支出1.45亿元。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困县,干教育却毫不含糊。2000年,在全县基本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对“两基”规划作了调整,从原来“十一五”实现“两基”提前到了“十五”的2005年,并在全县竭力营造“两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压倒一切的工作任务之一,要认认真真地抓,实实在在地干的氛围。

  实现“两基”成为元阳各族干部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必须以实现‘两基’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基础教育,以培养人才为重点,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使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县委书记李成武如是说。提前实现“两基”,成为元阳各族干部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到今年实现“两基”,元阳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将达到99%;初中毛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3%以下。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5%以上,脱盲人员的复盲率控制在5%以下。目标已经明确,但实施过程还得稳步推进,才能确保“两基”工作的质量。元阳根据不同的“两基”基础对全县2镇13乡进行分类要求,分类指导。

  在2003年已基本实现“两基”的条件较好的4个乡镇,要求做好查缺补漏工作,“两基”各项指标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1至2个百分点,坚决防止辍学率的回升。

  2004年又有5个乡基本实现“两基”,接受县人民政府的复核和州人民政府的评估验收。其余6个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80%以上;小学、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5%和4%以内。青壮年非文盲率,城镇人口达98%以上,农村人口达95%以上,前3年脱盲人员复盲率控制在5%以下。其中3个乡接受了县人民政府的复核和州人民政府的“扫盲”评估验收。至此,全县9个乡镇基本实现“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64.6%;全县基本实现“扫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

  今年就是对去年还未全面实现“两基”的6个乡进行攻坚,所有指标一定要达到验收标准,使全县最终完成“两基”目标。

  “两基”工作人人有责的意识深入人心

  元阳县为顺利推进“两基”,实行县、乡政府首长负责制,并将之纳入衡量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乡镇党委书记、村总支书负总责,县长、乡镇长、村主任是“两基”第一责任人。明确县、乡、村、校“四长”“两基”工作都有职责,层层签订了责任状,使“两基”工作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对乡镇“两基”工作还实行“黄牌警告”制度,对工作失职,不能按要求如期完成目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追究主要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县属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挂钩联系乡镇,乡属部门挂钩村委会。

  “两基”工作人人有责的意识深入人心。仅2004年,全县就有2863人次进村入户,做适龄儿童少年复学动员工作,710名小学失学生和1209名初中失学生及时复学。协调各方,征地近300亩,解决了15所乡镇中学建设用地和扩建县民族中学。勤工俭学基地也得到解决,初中班均1亩,小学班均0.5亩,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林经作物为主的种植业,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解决学生生活困难。“捐资助学”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2003年,仅县属63个单位就捐献资金24万余元,救助了大批困难学生。共青团、妇联、民族事务局以及农、林、科技等部门都参与到扫盲工作中,在扫盲中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巩固了扫盲成果。

  确保资金投入增长,领导狠抓落实工作

  如何保证“两基”资金?元阳县将通过多方努力,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做到“五个到位”:即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到位,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到位,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到位,城市教育事业费附加足额征收和转移支付的教育费使用投入到位,“两基”专项资金到位。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用出实效。

  目前,元阳的“两基”攻坚已是箭在弦上,县长张红文坚决地说,为完成“两基”工作,要做好“十五抓”:抓领导、抓改革、抓规划、抓测算、抓重点、抓资金筹措、抓办学条件改善、抓宣传、抓依法治教、抓控辍保学、抓扫盲控盲、抓教师队伍建设、抓责任、抓工程监督验收、抓州政府在元阳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落实的各项工作。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2月19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