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量的越野车抓住机遇顽强拼搏,载着我们从西宁向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进发。7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州政府所在地大武镇。州教育局局长角巴一见面就奉上了洁白的哈达。
走进这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城,几乎看不到一棵大树,我忍不住问角巴:“为什么不多栽点大树?”
“想种,但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树长不起来啊。”角巴回答。
草原、帐篷、牦牛、雪山,一路上看不尽高原的美景。但是,在这美景的背后,却掩盖着高原地区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他们从事的每一项工作,包括“两基”攻坚,无一不面临着各种挑战。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一半以上的面积是处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这些地区气候寒冷、地广人稀,牧民们居住非常分散,村与村、乡与乡之间,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
这些都给“两基”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但是,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战线的干部群众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用行动谱写了一曲“两基”攻坚的壮歌。
要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牧区实现“两基”,决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做到的
6月15日上午,果洛州甘德县境内,天空下着小雨。汽车在公路边停了下来,我们走进路边一户牧民的家中。
这是一顶深色的帐篷,30多平方米的面积近一半被一堆干牛粪占着,中央生了个炉子,一个穿藏服的中年男子神情木讷地盘坐在炉边,不时向炉子里添加一两块干牛粪。炉子旁边点着一盏酥油灯,帐篷一角堆着几床已看不出颜色的被子。47岁的女主人杨庄吉告诉我们:“俺家7口人,全靠30多头牦牛生活。”
从帐篷里出来,我们的心情格外沉重。角巴告诉我们,杨庄吉一家的情形在青海省广大的高寒牧区还不少见。
几天的采访下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贫穷制约着青海教育的发展,也大大延缓了全省“两基”攻坚的步伐。
因为贫穷,3年前,化隆县德加乡的一所小学不得不支起塑料大棚当教室。夏天,教师们还能正常为孩子们上课;到了冬天,只好早上10点半上课,下午一过3点就放学。
因为贫穷,果洛州不得不大量使用每月工资只有300元到500元不等的代课教师。在甘德县满掌乡寄宿制学校采访时,27岁的教师三保对记者说:“帮我们呼吁一下吧,每个月只有500元,真的连生活都难以维持。”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拨专款帮助西部加快“两基”攻坚步伐,并要求西部各省区2007年年底以前基本实现“两基”。消息传来,青海省教育厅的领导在兴奋之余,又不失冷静和清醒。
青海省教育厅厅长杜小明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我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工作过5年,对高寒牧区的情况非常熟悉,要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牧区实现‘两基’,决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做到的,必须扎扎实实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目前,青海省已向国家“两基”攻坚办提出,泽库、同德、班玛、甘德、达日、杂多、治多、囊谦、曲麻莱9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县,延迟到2010年实现“两基”。这个要求已获批准。
太阳能取暖、以牧补校,为实现“两基”,高原人想出不少“土”法子
青海大部分高寒牧区的年采暖期长达七八个月。学校靠烧牛粪或烧煤来采暖,代价高昂。取暖问题成为困扰牧区学校的一大难题。前些年,在部分牧区已经出现因学校不能解决取暖问题,而不得不停课的情况。
穷则思变。几年前,黄南州泽库县考虑到高原地区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决定利用太阳能建筑来解决全县中小学取暖问题。
泽库县民族中学的太阳能教学大楼早在1998年就建成了。该校一位负责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在泽库县供暖每天按7小时算,每小时耗煤100公斤,每天耗煤700公斤,每年按6个月计算为180天,一年的耗煤量为126吨;以市场上每吨煤500元计算,一年可消耗燃料费6.3万元;再加上每年的锅炉维修费1万元,人工费2万元,水电费1万元,总共需要资金10.3万元。这样算下来,14年后,光省下的取暖费就可以再建一所同样规模的太阳能教学大楼了。
如今,利用太阳能取暖成为青海省高寒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一般都设计成太阳能取暖。
在青海的高寒牧区,另一个因地制宜的例子是,牧区学校普遍推行灵活的放假制度:为了节约取暖费,牧区学校寒假大多要放两个多月;而正常应放两个月的暑假,则被5月份25天的短假期代替。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减少寄宿生的家庭经济负担,牧区政府还鼓励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无偿给学校划拨牧场。
“我们这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牧场,小的学校有几百亩,大的学校甚至拥有两三千亩的大牧场。”角巴对此颇感自豪。
站在达日县藏文中学的操场上,学校教务主任刘卫国用手指着周围成片的牧场说:“这就是我们学校的牧场,一共950多亩,养了90多头牦牛,政府还为我们配了一个养牛工。”当我们问及学校办牧场有何好处时,刘卫国笑着说:“牧场会定期给学校送来鲜奶、酥油和干牛粪,每年还会送来七八头牦牛供学校宰杀,以改善寄宿生的伙食。”
以牧补校是高原牧区教育的又一创举。
从州长、县长到乡长、村长,大家都希望尽快把教育搞上去
6月15日中午,果洛州达日县藏文中学,一栋教学大楼正在施工中。看到工地上只有几个工人在干活,角巴脸色铁青。他毫不客气地把施工队队长叫过来训斥:“工人都上哪里去了?你这样干,到8月怎么完工?”
施工队队长知道事情严重,连忙说:“我们一定加班加点,保证按时交工。”
角巴又批评一旁的县教育局局长:“你们怎么不加强监督?从今天开始,你要亲自督促施工队,每周报告施工进度。”
在果洛州,从州长、县长,到乡长、村长,大家都像角巴一样:希望尽快把教育搞上去,尽快带领牧民走出贫困和落后。
为了这个愿望,州教育局的同志在下乡检查工作时,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次,他们下乡检查工作,去的时候,还是晴天。当他们检查完后,突然下起大雪。他们在雪中赶路,到县里已是凌晨3点多了。
为了这个愿望,果洛州副州长索南才让,拖着病体下去检查工作。一上车,他就躺下输液;一到目的地,他就拔掉针管,若无其事地下车检查工作。
为了这个愿望,一大批乡村干部骑着马,穿行在一个个牧民的帐篷之间,费尽口舌劝说牧民送孩子上学。一位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个别牧民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有时还动手打我们。”
这是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青海“两基”攻坚取得了突出成绩。截至目前,全省46个县区中已有28个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86.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2%,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2.3%,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3%。
……
短短几天的采访,我们的足迹踏过甘德、班玛、达日、玛多、化隆等县。目睹一栋栋正在施工中的教学大楼,我们内心的感受是:青海离全面实现“两基”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感言 抓住机遇 顽强拼搏 青海省副省长 马培华
青海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多民族省份,教育基础十分薄弱。近年来,国家确立了实施西部“两基”攻坚战略目标,实施了一系列农村义务教育建设工程和保障政策。这些政策措施给青海省农牧区义务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实事求是地说,青海省目前的“两基”工作,离国家的要求仍存在着差距。全省尚未实现“两基”的18个县都分布在边远山区和牧区,生存条件艰苦,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攻坚难度大;已实现“两基”的地区,有些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稳固的。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青海省65%以上的人口是农牧民,实施西部“两基”攻坚工程,对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青海各民族繁荣进步的认识高度出发,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两基”攻坚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为如期完成“两基”攻坚目标任务而奋斗。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7月1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