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把攻坚之力用得更巧妙更有效

--内蒙古自治区以创新精神拓宽实现“两基”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东西跨度最大的省份。从西向东2400公里的土地上,苍茫的大漠、辽阔的草原、横亘的山地构成了内蒙古复杂多样的生态。

  在这样一个地理条件迥异、整体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要在2007年全面实现“两基”曾经被许多人视为一个无法完成的命题。

  但是,2003年内蒙古确定了四大攻坚目标:要在2007年前力保尚未达标的27个旗县全部实现“两基”攻坚;全部消除现有的200多万平方米的危房;全部实现农牧区“校校通”,对全区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实施“两免一补”,从而让牧区深处的孩子、国境边上的学童同样享受到合格的教育。

  经过3年奋战,如今的内蒙古已经走进西部“两基”攻坚的前列。截至目前,实现“两基”达标的旗县已经达到93个,最后8个旗县已经全部箭在弦上,将力争在今年年底实现攻坚目标。行走在攻坚最后关头的内蒙古,攻坚带来的变化让人看得实实在在,但更能让人兴奋的是当地在攻坚当中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这种理性和刻意使他们把每一份攻坚之力用得更巧妙、更有效。

  把国家投资当成“发酵剂”,千方百计筹措教育经费

  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四中去年刚刚投入使用,这所学校坐落在县城边上,拥有崭新的教学楼、寄宿楼和现代化的食堂。许多人可能会以为这是这个草原小城新开设的一所新建中学,而实际上,多伦四中是在撤并3所学校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农村初中校。

  “当初国家给了寄宿制工程项目,是把它投向都需要升级改造的3所农村初中校中的一所还是另想办法?我们经过慎重考虑认为,与其把项目铺到一个规模不过几百人的学校,不如结合布局调整,把这个项目利用好,让更多孩子受益。”多伦县教育局副局长唐晓杰道出3所变一所的动因。最终,这个国贫县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筹集配套资金684万元,与国家寄宿制学校工程资金捆绑使用,建起了新学校。

  “新四中能够容纳1000余名学生,这一下3所农村中学的学生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学校副校长陈玉国介绍,学校启用后,面向全县选聘了62名教师,由于学校在县城,吸引高素质的教师就容易得多。“原来乡中很难开起来的音乐、美术课,现在都不成问题,并且教师都是专业的。”

  多伦县的实践是内蒙古在“两基”攻坚中一直倡导的。在以往,国家给内蒙古的投资也不算少,但是投资比较分散,有些钱投下去没几年却发现这所学校要调整掉了;有的工程实施完了,但是缺乏相关配套,工程建成后的利用效率并不是太高。怎样才能避免分散投资、效益低下的局面?当地在这次攻坚中调整了思路,不走分散投资、年年维修的路子,而是把国家的投资当成“发酵剂”,围绕这个“发酵剂”,千方百计地筹措教育经费,把宝贵而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

  近3年来,国家给予内蒙古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危改”资金是8.4亿元,但在“发酵剂”的作用下,内蒙古农牧区中小学的建设工程总资金却达到了20多亿元。当地把国家确定的几项建设工程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安排,同时调动全社会力量,筹措更多的资金。依照这种思路,内蒙古人在短短几年里集中建设起来不少基础教育的优质工程。

  打好“梯次利用”牌,让教育资源物尽其用

  去年,多伦县上都河小学的学生住宿还要挤在破旧的平房当中,而现在,他们全部住进了楼房,干净又宽敞,困扰学校的功能教室问题也迎刃而解,音乐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一个也不少。这种变化源于初中部的搬迁,这不仅给上都河小学腾出了地方,还给小学留下了不少图书、器材。梯次利用使上都河小学办学条件大为改观,循着这个思路,上都河小学把下面布局分散、办学水平不高的8个村小、教学点逐步集中过来。去年从老北沟四组村小搬过来的学生宋珊珊说,在四组上学的时候,学校只能开设语文和数学,上四年级了英语课还是开不起来,现在到了上都河感觉什么都比以前正规。

  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调整布局、集中办学的教育发展思路被高度重视。学校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降低了运行成本,清退了不合格教师,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而且,当地的可贵之处在于在牢牢坚持这一思路的同时,在对待空置出来的教育资源颇是动了一番脑筋。他们创造性地采用梯次利用的做法,把每一份教育资源用足,以发挥其最大效益。

  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等地,在“两基”攻坚中,纷纷遵循这样的思路,将撤并的初中校舍进行改造,创办寄宿制小学;将撤并的中心小学改办为教学点或幼儿园;将布局调整出来的校园和校舍,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或学校产业基地。

  兴安盟突泉县教育局计财股股长陈秀邡介绍,攻坚当中当地抱着“挖掘资源,有多大空间就用多大空间”的态度来进行梯次利用。“农村地区生源总趋势是逐步减少,把农村初中腾出的资源给小学利用,既是物尽其用也是一种节约。”

  而对于那些确实不能再利用的资源,内蒙古各地也是想着法子为教育所用。对闲置校舍能置换的置换,能拍卖的拍卖,置换后的校产和拍卖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建设。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如期啃下“两基”硬骨头

  发展规划局:对中小学申报、审批的各类项目,要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地税局:对教育费附加征收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逐级落实征收任务,提高征收能力……

  这是内蒙古今年最后8个攻坚旗之一――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与旗直部门签订的“两基”攻坚目标责任。这种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攻坚的做法在内蒙古被广泛应用。

  内蒙古的家底不厚,但是本着为“两基”攻坚承担更多责任的原则,区财政围绕“两基”共安排专项资金13.44亿元。但是,内蒙古意识到,要快攻坚、攻好坚,必须要调动多方积极性,才能如期实现啃下“两基”硬骨头的目标。

  在鄂尔多斯杭锦旗,虽说房产税收是该旗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当中,税务局承诺,工程中产生的利税全部用于土木工程。对于建设部门而言,按正常的行政事业收费应该是68万元,但是他们只收了城镇基础建设配套资金的1/6,共1.3万元,其他费用全免。这些举措都源于在国家寄宿制学校工程实施后,自治区立即出台的11项优惠政策,这包括免收“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配套费”;盟市所在地新建幼儿园、学校教学楼等民用建筑减半收取;自负盈亏单位在收取费用时应给予优惠等政策。新政策的出台调动起了各部门支持攻坚的热情。

  最终,在寄宿制学校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项目地区在规划设计、立项审批、征地拆迁、市政配套、税费减免等方面,共减免各种费用1亿多元,使工程投资效益明显提高。

  在内蒙古,调动多方攻坚的积极性并不止于此。在乌兰察布市,各所学校用于校园绿化的树苗全部由林业部门无偿提供。仅去年春季造林期间,全市林业部门就为学校无偿提供了价值180万元的树苗;正镶白旗建立党政领导联系苏木(乡镇)制度,旗直机关联系嘎查(村)贫困生制度,仅去年上半年,就投入资金179.9万元,为学校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以创新求发展,内蒙古人就是这样用心培育“两基”之花,使越来越多的草原之子享受到了公平的教育。

感言 把握攻坚机遇建设“百年工程”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 连辑

  内蒙古过去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到2001年,尚有30个旗、县未实现“两基”达标,若按照原定规划,要到2010年全区才能完成“两基”达标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使内蒙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教育是最基础的工作。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要利用国家对西部地区政策倾斜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下决心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即2006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

  全面实施“两基”攻坚以来,我们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通过决策要适时、对策要实用、政策要实惠三个方面强化政府行为,扎扎实实推进“两基”攻坚。在实施“两基”攻坚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放大国家的投资效益,将国家确定的几项工程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安排,同时调动全社会力量,集中建设基础教育的“百年工程”。如今,攻坚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在“两基”攻坚这个历史性机遇面前,我们立足“两基”,不满足于“两基”,努力去超越“两基”。“两基”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的脚步不会停下来,我们要将“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做得更有成效,让全区的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7月12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