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这两句话,近年来在西部,在农村听得越来越多了,并不算新鲜。但谈到教育,老百姓们感到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这两句话。
行进在大巴山中,看着那些全新的校舍,看着那些尚未解决温饱或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村民脸上绽放的笑容,再看看他们破旧的茅舍,你就能体会到教育在他们心中有多神圣,你才能真正理解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这两句话付出了多少艰辛努力。
把移民迁校与“两基”攻坚结合起来,两副重担一肩挑
3年前,凤鸣小学占地不足12亩,仅有两排低矮的瓦片房,四周泥坯为墙。学生不愿来,教师留不住。3年后,凤鸣小学占地36亩,一幢教学楼、两幢教师宿舍楼、一幢学生宿舍楼,还有气派的学生食堂,设施齐全。学生挤着要来,教师争着要进。
在云阳县,焕然一新的当然不只是这所学校。
云硐中学更是气派,占地60多亩,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师宿舍一应俱全。这所高规格的学校是一所库区移民搬迁校,从长江边一下子拔高到了山顶。
既要实施“两基”,又要搬迁移民、新建学校,云阳140万百姓双肩挑重担。
教育摊子大,财政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库区移民多,一个县就搬迁学校100所,师生4万多人,综合淹没指标位居整个三峡库区的首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口巨大。这就是云阳当时面临的现实。
云阳县的领导认为,移民迁校,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他们把移民迁校与“两基”攻坚结合起来,与学校布局调整、治薄创优结合起来,“移民先移校,移校促移民”。
县里要求,移民迁建区域的功能、定位和规模,要按照“两基”的标准,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并、分、扩相结合,确保移校工程上档次、上规模,与“普九”同步到位,推动县城的整体搬迁。
与此同时,他们对全县中小学,特别是村级学校重新规划和调整,撤点并校,提高规模效益。数字表明,全县初中、小学校数由1993年的1121所减少到648所,而在校生却由5年前的14.3万人增加到21万人。
2004年,既实现了“普九”目标,又完成了移民搬迁建校重任。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重庆库区15个区县共搬迁学校307所。
旧债限期还清,“两基”投入不减,多方筹资,让学校轻装前行
2003年,在重庆市的50个区县中,已有45个区县实现了“两基”勘辍U庑┑胤皆诠?去的“普九”达标和其后的巩固提高中,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因为欠债,施工队封堵校门的事时有发生,师生苦不堪言??
市教委主任彭智勇说,如果是个别地方有欠债还好解决,45个区县都有负债,如此大范围的欠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还清这些旧债,正在实施“两基”攻坚的地方依然会重蹈过去负债“普九”的覆辙。
“‘普九’是我们政府的责任,一定要把学校从欠债主体中解脱出来,政府的欠债政府还,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重庆市领导还债的决心相当坚决。
于是,2003年下半年,一支由7家社会中介机构组成的清理“普九”欠债小分队深入到全市每一所有欠债的学校。
“欠谁的钱了,有没有票据?有人垫支了,证据何在?”专家们逐项、逐条地核实。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理清了1998年到2002年的债务总额:16.1亿元。
“不能再拖了,3年内全部还清!”市领导拍板了。
市里确定了“分类指导、分级承担、分期消化”的原则,市级财政拿大头,区县依照自己的财力适当分担。即库区还债,市里出60%,区县、乡镇出40%;渝西地区,市里出40%,区县、乡镇出60%;主城区,市里出20%、区县80%。这一分担机制从2004年开始实施。
市里多方筹资,将预算内增量部分的70%用于农村教育;从市土地储备金和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划拨一部分用于还债;从房地产开发商售楼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还债(每平方米20元);把中央“三奖一补”中的80%集中起来偿还“普九”欠债,并且把这笔款项作为区县自己偿还的部分,市里照样按照分担机制规定的比例进行配套,这样不仅增强了各区县的实际偿还能力,还调动了各地的偿还积极性。
今年2月,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全市教育工作会上承诺:“今年内,全部还清因为过去‘普九’欠下的16.1亿元的债务。”
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重庆市已偿还“普九”欠债10.7亿元,余下的5.4亿元债务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全部还清。
开县岳溪初级中学校长涂帮坤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些欠债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我们的头上。如今,政府终于将这座大山搬走了,我们可以安心教书了!”
还债力度加大,“两基”投入不减。重庆市想方设法筹措资金。
为保证“两基”经费的投入,重庆各级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偏向”于教育。2004年和2005年,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分别为68.14亿元和81.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和19.3%,高于全市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将城市住宅建设配套费的一部分切给农村教育,对学校建设中的部分行政性收费、中介服务收费免征或减半征收。
举全市之力,攻克最后两个县,力争提前一年实现“两基”目标
山道弯弯,道路狭窄,在车上摇摇晃晃12个小时,进入巫溪县境已是夜晚。翌日,逆河而上,两个多小时后在一个悬崖下停下来。仰头而望,见悬崖顶上飘着一面五星红旗。绕陡峭的石板转圈而上,喘着粗气爬到了白鹿中心小学。
“山里平地少,只能在山顶开拓空间。”校长说,“为建学校,村民们炸山开石两个月,终于开出一块平地。你瞧,这一砖一瓦,每一根钢筋,每一袋水泥,都是村民们背上来的。”
白鹿小学下辖3所村小,校长每周要到一所村小“视察”一次。他有一辆摩托车,山高路陡,实在骑不动了,就把摩托车撂在山里,再徒步行走。
教育局领导何福正补充说:“我们下学校也要经常换车,汽车,拖拉机,马车,‘11号车’,一天顶多看两所学校。山太大,没得办法。”
巫溪及其邻县城口县,是重庆市“两基”攻坚的最后两个县,正因为其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所以,才放在了最后的总攻阶段。
按照原先的计划,这两个县要在2007年实现“两基”,但市里的决策者认为,提早攻坚,提前收益。于是,今年年初,他们下达了这样的“总攻令”:“倾全市之力,奋力拼搏,今年‘拿下’巫溪、城口,提前一年全面实现‘两基’攻坚目标”。
县政府领导是“两基”攻坚的直接责任人,为此,市政府在其政绩考核中专门加上了一条重要内容――“两基”攻坚工作。
县领导丝毫不敢怠慢,将责任层层分解:党委、政府一条线,主抓落实;乡镇领导一条线,主抓实施;教育部门一条线,冲锋在前;各个部委一条线,参与攻坚。各条战线纵横交错,协作配合。
朝阳洞乡党委书记李先斌说,实行“一票否决”制,谁还敢怠慢?乡里经费本来就少,我们把有限的资金几乎全用到教育上了。“实施‘两基’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建学校这笔钱迟早要花的,何不乘着这股东风,把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了,把疑难问题都解决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累一点值!”
彭智勇信心十足地说,今年,我们将全部力量放在巫溪、城口,上个月,在城口召开了攻坚会,督导组、督查组、工作组先后奔赴这些地方,年底要“拿下”这两个县。那时,我们重庆市就可以提前一年实现“两基”目标了。
感言 “两基”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黄奇帆
“两基”工作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中,也是重庆教育的重中之中。重庆作为中国西部最大也是市情最特殊的直辖市,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近80%,其中有14个国贫县、4个省贫县,“两基”任务异常艰巨。我经常到基层调研,看到山区一些学校校舍破烂,教学设备简陋,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很不安全,心里十分不安,深感肩上责任重大。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让他们的孩子都能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里读书,都能享受公平的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发展起来,人才才能辈出,科技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近年来,我们举全市之力,聚各方之财,集民众之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两基”攻坚计划,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出现了当地最好的房子、最好的环境是学校的可喜局面,促进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老百姓称赞政府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7月2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