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能感受到海吗?能!车子从兰州飞驰向环县的时候,感觉是一叶孤舟漂在大海上――那是一片黄土的海洋,一路黄土,一路扬尘,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就覆盖在这里。
莽莽高原上,不时见到一排排崭新、漂亮的房子,让人眼前一亮。这便是一所所散布在千里陇原上的学校。如今,在甘肃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已经成为一个现实。
甘肃,这片位于黄河中上游的古老土地,地处祖国西北的欠发达省份。新世纪的“两基”攻坚对他们来讲意味着什么?攻坚过程中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这之中又体现出什么样的智慧?
短短一周时间,记者一行辗转2500公里,期冀探寻出答案。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
攻坚过程中,寻找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来天祝之前,对这里的情况已有耳闻。该县是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2004年通过“两基”验收,实现了甘肃民族地区“两基”零的突破。女副县长雷蕴玉说:“这三四年教育发生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的变化还大!”
确实,记者所到的学校,不论是县城的新华中学、城郊的华藏寺中学,还是深山里的石门中心小学,校校绿树立成排,新舍映蓝天。图书室、实验室一应俱全。而且,该县去年引进了100名英语教师,在全县有条件的学校启动了汉、藏、英三语教学。
更为可喜的是,现代远程教育在藏区真正派上了用场。在华藏寺中学的计算机室使用登记上,记者记下了他们上的几堂课:
一(1)班,轴对称现象,6月7日,多媒体课,赵晓霞一(3)班,社区考察,6月7日,多媒体课,闫承鑫三(5)班,话题作文,4月5日,多媒体课,龙志诚……记者统计了一下,从今年3月6日到6月中旬,计算机教室的使用达到165次。
现代的教育方式,在古老的藏区更显出勃勃生机,传统与现代,构成一支奇妙的交响曲。
天祝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门户,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隶属武威,也就是古代的凉州。唐代诗人岑参写道:“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凉州城里,商贾络绎,胡汉交融。天祝人把这种交融与开放继承下来,在“两基”攻坚中敢为人先,显露出了他们的智慧。
不仅是天祝,在临潭,在环县,在甘肃全省,传统的开放观念一脉相承――甘肃省委、省政府形成共识:
“两基”是国家之基,是民族之基。不仅要把“两基”攻坚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要作为政府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教育系统要攻坚,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要攻坚;
“两基”攻坚过程中,他们提前准备,不仅依靠中央投入,还积极对外联络,李嘉诚基金会、联合国儿基会等项目的牌匾,挂在一所所学校的墙上,教育项目撑起了甘肃教育的一片蓝天;
每到一所学校,不管是城里学校,还是山里村小,校方都能拿出一份打印精美的学校简介,充分展现他们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强烈愿望,学校也因此而多了一份现代气息……
对此,甘肃省副省长李膺感同身受。采访他时,他首先从人文始祖谈起,从丝绸之路谈起。在李膺的意识中,立足传统,方能找到通向现代的桥梁。
硬件与软件的辩证
“硬件”过关后,“软件”就变成了“硬件”
当第一次收到藏族孩子给自己带来山上挖的野菜的时候,王锡萍充满一种幸福感。她说:“我和这些农村孩子相处得亲密无间。”
王锡萍是位兰州姑娘,师专毕业,去年经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教师统一招考,来到离家160公里之外的冶力关镇的一所村小――洪家庄小学教书。
当年,她的祖辈参加革命,到了城里。如今,为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隔了一代人之后,她又从城里回到乡村。
洪家庄小学创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2003年5月重新选址、搬迁、修建,学校硬件条件大大改善。
学校的基础设施是硬件,教育教学是软件,而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又在于提高教师质量。如何把教师引进来、留下来?甘肃教育部门上下都认识到,改善教学基础设施,提高教师生活工作条件,教师才更安教、乐教。
如今,在甘肃农村,最美的房子是学校已成为现实。全省寄宿制工程建设已经投入近9亿元,369个项目全部开工。“筑巢引得凤凰来”,仅临潭一县,去年就通过招考录取了333名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占全县教师的1/4左右。
硬件的变化不仅引来“凤凰”,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天祝县委书记曹永建有个习惯,每到一地,他总要到学校看看。多年前,他到一所学校,看到校园内杂草丛生,坐的凳子上露出长钉子也无人修理。但新校舍修建好后,再过去看时,发现教师衣服也穿整齐了,头发也打理了,整个面貌焕然一新。另外,从认识的角度来看,曹永建有着深一层理解:当“硬件”过关后,“软件”也就成了“硬件”。过去,抓硬件就是抓基础设施,“现在,我们就要把教学质量当作硬件来抓!”
把教学质量当作硬件来抓,如今成为甘肃“两基”攻坚县的一个共识。2004年至2005年,国家投入1.8亿元,地方配套9000万元,在63个县整体推进现代远程教育。这些现代化设施,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由于教师总量不足,甘肃省还有2万名代课教师,每人每月工资一般为200元左右,一些贫困县教师的补充、培训有很多困难。为解决此问题,各县区教育局在总编制内统一调配各学校教师,促进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和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同时,根据农村实际,适当放宽退休条件,并适时补充师范类大学毕业生,让农村娃真正能上学、上好学。
苦与乐的辩证
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收获无尽欣喜
风沙打在脸上,感动写在心里。在6月20日召开的全省“两基”攻坚现场汇报会上,教育厅厅长白继忠声音有些哽咽:“去年我看到临潭为‘两基’达标真抓实干,校园里朝气蓬勃,很是高兴。我当时想,2006年的现场会就定在临潭。但没想到,马永祥局长为了‘两基’达标,带着重病工作,以至病情恶化,永远离开了我们,让人怀念,让人遗憾!”
在自然条件恶劣、民族地区众多、经济基础落后的条件下实现“两基”,谈何容易!对此,李膺提出:“要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打赢‘两基’攻坚战!”
何尝不是呢!为了孩子,为了甘肃的未来,现在,无论是省市领导,还是厅里领导,只要有机会到地方,就争取到学校看看,以实际行动来感染周围的人,把教育抓实抓好。
临潭县教育局副局长杜益民身患糖尿病,每次下乡总要带点儿炒黄豆作干粮,路上饿了就嚼上一把。
环县山城乡谢庄小学校长谢文成,连续8年将自家几十亩地无偿提供给学校。他和老伴带领学生搞勤工俭学,创收5万多元,为学校修建砖木平房150多平方米……
换来的是什么?当许多县市领导听到本地“两基”达标的消息,竟像孩子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不仅仅是热泪。透过泪光,人们能看到校园里五星红旗在黄土高原干枯的土地上飘扬,能看到高寒深山里指向天际的卫星接收站,能听到山里娃的朗朗读书声和农牧民爽朗的笑声……
“拿着镰刀割荞草,老汉们都说念书好,念书这是无价宝,只要你把书念好,当教授,用电脑,科学发展少不了。”听,这就是在“两基”攻坚中受益的农民百姓,情不自禁地用甘肃花儿抒发出的喜悦心情!“两基”攻坚,把惊天伟业树在千里陇原上,更刻在百姓的心里。
感言 带着深厚感情把“两基”抓好 甘肃省副省长 李膺
我们经常这样比喻甘肃:从版图外形上看,她像是一枚贵夫人头上的玉簪,意谓这里曾是繁华之所。这片东西狭长的省份,曾孕育伏羲女娲人文始祖,曾有丝绸之路沟通中西、河西走廊水草丰美,也有军事要塞见证历史。可以说,这里曾是一片热土。
但是近些年,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省工农业欠发达,经济总量低,综合实力不强。这样一个穷省办大教育,面临的困难很多。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的提出,昭示农村义务教育的春天来了。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这一问题上形成共识:“两基”是国家之基,是民族之基。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培养新一代人才、新一代农民;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农村义务教育是关键。
所以,即使是面临再多的困难,我们也要带着对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两基”攻坚抓好,下定决心打赢这场攻坚战,为甘肃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7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