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川西高原盛开民族教育之花

--四川省“两基”攻坚纪实

  一大早,我们从成都出发。越野车西行两个多小时后,从车窗放眼望去,除了耸立的高山就是深深的峡谷了,同行者告诉我们,已经进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了。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牧区。

  在四川的版图上,川西高原3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只有3个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这里幅员广阔,几乎占据了四川一半的版图,世代居住着600多万藏、彝、羌等各族人民,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高原山区。这3个州加上乐山峨边、马边彝族聚居地,共同构成了四川的“民族地区”。

  由于山高沟深,路段危险,成都人把到这“三州”称作“进州”,隐含着到这些地方去并不容易的意思。短短几天的行程,让记者对此深有体会,一路上,不仅有可以进行“达喀尔汽车拉力赛”式的颠簸路面,还有一侧是高山一侧是深谷的险峻山路,更要忍受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

  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气候条件恶劣,是制约“三州”经济社会与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00年,四川省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时,剩下的13个未“普初”、45个未“普九”、17个未“扫盲”的县全都在以“三州”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

  “一定要啃下民族地区‘两基’攻坚的硬骨头!”从2001年开始,四川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打响了“两基”攻坚战,而主战场就在“三州”!

  没有两个“计划”就没有教育新跨越

  “以前学校的操场是泥巴的,现在是水泥的,篮球可以拍起来了!” 闪着黑亮眼睛的索朗扎西高兴地告诉记者。小扎西的家在流动的牧场,如今他是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乡中心小学478名住校生中的一个。2002年,副校长阿白次仁来到这所学校的时候,学生只有600多人,而到2005年,学生增加到了1100多人,几乎是翻了一番。“看见那边的工地了吧,正在起新楼呢!今年秋季,我们学校就变成唐克乡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了,学校就会有初中学生了!”次仁的眼中满是期待。

  “这是‘10年行动计划’资金修建的教学楼,这是‘两基’攻坚项目资金修建起来的学生宿舍。”记者每到一所学校,听到最多的介绍就是“10年行动计划”和“国家‘两基’攻坚计划”,感受到的是这两个计划带给民族地区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向记者介绍,为促进民族地区的“两基”攻坚,200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10年行动计划”,决定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3亿元共30亿元资金,助推民族地区完成“两基”任务,从此拉开了四川“两基”攻坚的序幕。5年来,两个“计划”已经投入资金21亿元,相当于实施前30多年的总和。“正因有了这两个‘计划’,让过去那些河谷沟坝、高原牧区的帐篷学校和干打垒学校彻底成为历史,民族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至少跨越了20年。”涂文涛强调。

  目前,四川民族地区51个县(市)中,已有29个县(市)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所有县(市)均实现了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整县“普九”人口覆盖率提高到67.1%,初中入学率达到65.4%,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以下,已经实现了民族教育由以普及小学教育为主到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主的新跨越。

  十二分努力与十二分倾情投入

  站在茂县新南镇中小学校的院子里,仰望分散在高山顶上的羌族村寨,觉得村寨仿佛已经与天相接。县教育局龙局长向记者介绍说,羌族素有“云朵上的民族”之称,习惯居住在高山上。两山看似离着挺近,走起来却是路途遥遥,学校的校长、教师为了动员一个学生上学,常常要爬上大半天的山才能到学生的家里。

  民族地区推进“两基”工作的艰难,是没有实地经历的人们难以想象出来的。在这样的地方要完成“两基”,意味着十二分的努力与十二分的倾情投入。

  凉山州的金阳县,县境内层峦叠嶂,沟深坡陡,整个地形以山为主,平坝和台地不足1%。城中一块篮球场大的坝子,就是金阳最平整的坝子。高耸入云的狮子山海拔4076.5米,金沙江畔的葫芦坪子海拔仅460米,是真正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金阳的春江中心校,辖5所村小,有几所都在高山上,不通车,只能步行。这样的情形使村小的管理非常艰难。但金阳的创新办法却层出不穷:去年开始,在统计入学率、巩固率的基础上,金阳发明要统计“常到率”,即一个孩子实际到校的情况,而非学生在校人数的笼统计算。究其缘由,这是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家庭可能有几个适龄儿童,为应付检查,一些家庭让孩子轮着上学,造成“轮缺”现象,“常到率”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带有地方特色的问题。而这个“常到率”也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绩挂钩。

  在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及“两个计划”的实施已经成为全省教育工作的重点,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率先垂范,民族地区党委、政府把“两个计划”作为“一号工程”,形成了“党政负主责、职能部门具体抓、对口支援单位和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民族地区涌现了一批重教兴教的书记、县长,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们为“教育书记、教育县长”。

  四川还实行了省“一级目标”考核制度,将年度攻坚任务作为省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纳入省政府的一级目标,对州、市也实行严格的考核。除此之外,还用一系列的制度为“两基”攻坚护航,如建立了“专户储蓄,专账使用”和“两基”攻坚县优先的资金管理、投入制度;建立完善了农村寄宿制工程建设的进度报告制度、资金审计制度、土建工程监理制度等;建立了“县、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动员学生入学、学校主要负责学生巩固”的“三级两线”联动制度,等等。

  让民族地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松潘县的青云乡中心小学记者看到,新建的教学楼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去年刚刚竣工的集学生宿舍、食堂于一体的综合楼也已经投入使用,宽敞整洁的环境让这里的孩子享受到了和城市学校一样好的条件。“我们的学校已经成为我们当地一道漂亮的风景线了。”校长杨跃成乐呵呵地说。

  阿坝州教育局副局长何元每年都要无数次地下到县里检查督促“两基”工作。在陪同我们采访的路上,他几次提及他的理想,甚至是退休后的最大追求:“还有7年我就退休了,到时至少有四五个县可以达到一个乡有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的目标。”他认为这是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发展高质量教育的路子,目的就是用标准化的条件、规范化的管理和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赢得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也让这里的孩子接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缩小与内地的差距。

  “现在学校的条件这么好,我们牧民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阿坝州的贡泽老人说到学校十分高兴。如今,当地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前几年在内地才有的大班额现象,现在也正在成为民族地区校长和教师们面临的新问题。

  松潘县教育局局长斯登感慨地说:“2001年以前,动员校外学生入学、确保在校学生巩固是我工作的全部内容。现在,我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教育内部深层次的问题。宁愿交罚款也不送子女入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民族地区农牧民家长教育观念真正实现了‘要我读书’到‘我要读书’的历史性转变,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对于目前四川的“两基”工作,涂文涛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民族地区‘两基’已进入工作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的最后攻坚阶段。我们将以最大的决心和最有力的措施,坚持不懈地推进这项工作。”他介绍说,当前的“两基”还主要着眼于让学生进得来,还是低水平、低质量的普及,下一步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据了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已纳入四川教育的工作目标。伴随着“两基”攻坚的进程,民族地区的学校将变得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7月31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