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在戈壁大漠开辟教育绿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基”攻坚纪实

  越野车疾速地穿行于北疆一望无际的准噶尔盆地,在茫茫的戈壁中,我们的眼前不时会闪现出一片绿洲,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用智慧和心血在戈壁滩上书写的辉煌。

  翻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历史,你会发现:在戈壁滩上建起一座座新城,让荒漠变成一片片良田,把不毛之地变成绿洲……这些看似神话般的故事在兵团人的创业史里比比皆是。兵团人用他们的双手、智慧和精神,垦荒造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在亘古荒原、沙漠腹地建起了170多块绿洲。与此同时,兵团人从福利教育起家大力兴办教育事业,以如椽大笔,书写了教育发展的辉煌篇章。毋庸讳言,创造这样的奇迹,离不开“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兵团精神。

  2005年,兵团人又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在13个西部“两基”攻坚省级单位中率先实现了“两基”目标。靠着兵团精神,兵团人铸就了又一座丰碑。

  “没有兵团精神,就没有兵团教育的发展”

  汽车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野路颠簸了近一个小时后,穿过了一座连绵起伏的大山,记者从尼勒克县一个叫则克台的地方来到农四师79团。汽车在79团团部唯一的一条公路上停了下来。尽管是夏天,但由于处于天山深处,这里的空气中还夹杂着丝丝凉意。

  79团是农四师的一个贫困农牧团场,有职工近5000人。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四面是山,用团长林文华的话说,“抬头望蓝天,举目是群山”。这里冬季漫长,交通不便,再加上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79团的农牧业只能靠天吃饭,团场因此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高达159%。也许谁也想不到,在这样一个边远贫困团场里,却有一所现代化的学校。

  79团子校就建在离团部不远的地方,远远看上去很是壮观,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

  谈到这所学校的建设,政委戴远见无限感慨:“要是没有国家的支持,建这样好的学校是很困难的。”“‘两基’攻坚的实施,寄宿制项目的落实,使学校的硬件大大改善。而在5年前,这里的校舍破烂不堪,教学楼前就是一个深沟,师生们爬上山坡才能到教室,看上去不像个学校。”

  令79团人自豪的是,学校有一个在全师都能数得着的标准运动场。“你不知道,建这个操场,全团每个干部职工都出力了。”站在有着足球场、排球场的操场上,团长林文华感慨万千。这里原来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山,为了建操场,79团动员全团干部职工,出工出力,共运走上万方土石,硬是把这座山削平,把教学楼前的大沟填平。

  像这样的现代版“愚公移山”故事,在兵团的“两基”攻坚过程中,还有很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局长高继宏说,这就是典型的兵团精神,他说没有兵团精神,就没有今天兵团教育的发展,没有兵团精神,兵团也不可能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两基”攻坚目标。

  “省着钱咬着牙办教育”

  翻阅新疆地图,兵团就像一粒粒绿色的种子播撒在其间,这种自然分布就决定了兵团教育存在着基础薄弱、办学分散、点多线长的特点。谈到“两基”攻坚的特点,兵团人一直有八个全国之“最”之说,地域最大、单位最多、路程最长、新增人口比例最高、被验收团场最偏远、路途最艰险、材料最多、体制最特殊。尽管困难重重,但兵团人始终发扬特别能吃苦、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不畏困难,敢打硬仗。

  农五师88团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小团场,也是一个国家级边境贫困团场。尽管过去几年88团在抓机遇、搞改革、大开放中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每年的经济收入只能维持职工生活和来年的生产。但88团的领导们知道,资金的到位是推进“两基”工作的保证。在困境中,该团上下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他们认定了两个有利因素:一是88团党委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二是团场基层干部队伍能够对团党委负责,必定会精心谋划,全力实施。这两个优势,只要引导好、发挥好,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2002年5月26日,刚调入88团当团长不久的王如钦给团场干部职工上的“第一课”就是“两基”教育。他说,“两基”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提请诸位领导为教育谋大略、办大事。为了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该团在农业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作物歉收、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对教育的硬件建设,全团投资90万元建起了18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这也是88团的第一栋楼。

  在连续投入近百万元之后,2003年,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88团又投入38万元,新装计算机50台,并筹集资金12万元购进全套多功能电教设备,学校利用这些设备建成了学生网络机房、教师电子备课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使大山里的孩子也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

  这些资金投入,可能对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团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学生只有732人的小团场,而且又是一个国家级边境贫困团场来说――确实是在“省着钱,咬着牙办教育”。

  “搞好‘两基’,就是造福兵团后代”

  为了找回牧区两个辍学学生,79团团长林文华曾经和校长一起,骑马进山,在牧区找了三天。不让一个学生失学,是“两基”工作中兵团人作出的承诺。在他们看来,只有让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兵团人才能够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乡,为祖国作贡献。

  像兵团这样的团场,辍学问题集中反映在少数民族学生身上,有的是认识不到位,不愿上学;有的是家庭困难,上不起学。为此,兵团、师、团设立了专项资金,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农三师51团、红旗农场等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的团场,坚持做到对贫困职工子女一律免交书杂费,并每月发放30至50元生活补助,有效地资助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安排兵团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用于向团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秋季教科书。同时兵团、师、团三级财务安排专项资金363万元,减免了6万余名小学、2万余名初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杂费,并对6000余名寄宿学生给予了181万元生活补助。2005年,兵团本级财务预算安排1200万元,用于免除23万团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杂费和免费提供地方课程教材。各师团按照实际在校天数给予寄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天不少于1元的生活补助费。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兵团困难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帮助,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

  近年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各项工程在兵团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团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了“两基”进程。

  自2004年至2007年,中央专项投入兵团3亿元,用4年时间实施团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用于38个攻坚团场和14个巩固提高团场的96所寄宿制学校建设。2003年至2004年,兵团作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首批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2005年又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个项目投资5010.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3100.1万元,兵团配套资金160万元,团场配套1750万元,使兵团团场义务教育学校远程教育“三种模式”覆盖率达到96%。

  如今,走在兵团的各个团场,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在校园。即便是在大山深处的学校,计算机、远程教育设备、先进实验室、网络等也一应俱全,与城市的学校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追溯历史,兵团教育发端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的随军学校。学校课堂和设施起始于部队营房、民居,甚至于马背上、树阴下、公路边、地窝子。随着伟大的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兵团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完整的具有兵团特色的农垦教育体系。在兵团精神的指引下,“两基”目标得以实现,兵团教育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7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