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到过新疆,你不会感觉到祖国疆域的浩远辽阔;没到过新疆,你不会深切体会到这片土地的迥异神奇。
这里既有寸草不生的沙漠,有茫茫无边的戈壁滩,有绵延数千公里的高山大川,还有偎依大山美丽安然的盆地河谷……
这种迥异和辽阔,在带给新疆美丽的土地迷人魅力的同时,也给新疆的发展带来挑战。具体到教育上,要在这块面积占全国六分之一、位于祖国最西北边疆的多民族地区实现“两基”,有许许多多的困难阻挡在新疆人的面前。但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定领导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在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责任到人,3年啃下28块硬骨头
2002年,在国家基本实现“两基”两年后,新疆仍有28个县没有实现“两基”。“这些县大多数地处南疆地区,点多面广,光是建设成本就让人吃不消。”自治区“两基”攻坚办常务副主任盛敦川介绍,在平原只需要两三毛钱一块的砖运到山上就值两三元钱。这些地方实现“两基”怎么说都是一个硬任务。加之这些攻坚县教育欠账非常多,新疆的“两基”攻坚处于瓶颈期。当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西部“两基”攻坚时,新疆未实现“两基”的县仍然是28个。
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28块硬骨头一一啃下。攻坚之初,包括许多教育人士都认为,新疆如期实现攻坚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人希望把自治区实现“两基”目标的时间推迟到2010年。
针对这种声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强调,中央历来给予新疆非常大的政策倾斜,实现“两基”是造福全疆人民的大事,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努力克服,新疆不能拖全国的后腿,不如期实现“两基”没有理由。
从此,新疆的“两基”攻坚进入倒计时。自治区党政领导把“两基”攻坚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自治区每年的工作会议都把“两基”攻坚纳入议事日程并进行部署,区领导到攻坚县检查工作,都要到“两基”攻坚学校去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此外,自治区还落实了所有攻坚地区的责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阿勒泰市各乡镇就普遍实行了领导包“两基”具体指标的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了责任有人负,事情有人管。同时,新疆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伊犁州青河县的3个乡镇,在年度考核中其他方面工作名列前茅,但因未完成“两基”目标而被一票否决。
为使攻坚县轻装上阵,自治区加大对“两基”攻坚县的财政投入,而一些需要攻坚县承担的责任,自治区也主动承担起来。在国家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中,自治区承担了28个县的全部资金共7000多万元,比正常承担水平高了一倍。“两免一补”的寄宿生生活补助,按照国家要求,可以由市县按比例承担,但是为了支持地方攻坚,自治区财政主动承担了80%。这种主动承担,大大缓解了攻坚县的资金压力。
外援内助,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支援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专项捐赠活动,接受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捐赠,并负责把捐赠物资适时运送到受援地区,运输费用在抵达受援县前由支援方承担。”在新疆,自治区把开展对攻坚县的对口支援作为推动攻坚的重要举措。
山东对新疆的对口支援早有历史,实施攻坚后,自治区及时调整了教育对口支援的范围和形式,借助山东的教育优势对口支援自己的攻坚县。最终,济南等7个地市和自治区18个“两基”攻坚县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这样,新疆把教育方面的外援力量充分用到了最需要的地方,支教老师、相关物资源源不断地到达攻坚第一线。
“我们自治区内的支援工作,要力度大,不能只要外省援助而我们按兵不动。”这是自治区领导对区内教育对口支援提出的要求。新疆要求,区内经济教育基础好的地市或县区要和攻坚县建立“地对地”、“县对县”两种形式相结合的对口支援制度。这样,和田地区获得了来自乌鲁木齐市、喀什地区得到了昌吉州源源不断的支持。另外,自治区还要求“两基”攻坚县所在地充分动员本地已经完成攻坚任务的县,积极组织对区域内的“两基”攻坚县开展“县对县”的对口帮扶工作。支援县至少要按1名以上行政人员、5名以上义务教育阶段老师、1名以上教育管理干部和若干志愿者的规模向攻坚县派出支教小组。
自治区还力推两种支援模式,建立起自治区党政机关对口支援“两基”攻坚县的制度,推进自治区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工作。自治区组织了60多个大的厅局支持攻坚县,如沙车县就得到了自治区农业厅和工商银行新疆分行的大力支持。这种办法最终使每个攻坚县都得到了一到两个党政机关单位的对口帮扶。
在新疆,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建立了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报告制度。通过教育支援和协作,加速了“两基”攻坚进程。
双语教学,唤回流失的孩子
“我们这里是哈萨克族聚居区,原来哈族孩子单纯学习民族语言,现实情况是单纯学哈语就业面很窄,如果在‘两基’中继续单纯给孩子传授民族语言,将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阿勒泰市教育局局长李谊告诉记者。
“新疆实现‘两基’有两大挑战,其一是基础教育底子薄,其二是民族地区的攻坚艰难。”盛敦川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众多民族既杂居又聚居,部分民族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使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牧区的教育发展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为了解决民族地区的“普九”问题,新疆把“双语教学”作为推动攻坚的重要抓手。
伊犁州阿勒泰市巴里巴盖牧业寄宿制学校地处哈族聚居区。攻坚几年来,学校的环境变化很大,如今美丽的校园在广阔的草原成为一道风景。但是,巴哈校长发现,有的家长甚至让孩子辍学在家放羊,认为哈语反正不学也会说,学了出路也不大。于是,学校从去年开始推进“双语教学”,既教哈族孩子哈语,又用汉语教授文化课。“去年秋季开学,民族班只招到5个学生,换成‘双语教学’后,两天就有26名孩子重新回到学校。”巴哈校长说。“双语教学”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新疆,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已经为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活力。如今,新疆非常重视对少数民族老师的汉语培训,自治区打算用10年时间完成对4万多名民语老师的培训。日前,自治区教育厅决定,从今年9月秋季开学起扶持阿克苏、喀什、和田等7个地州的56个县市的1009所学校、幼儿园,开展学前“双语”教育,举办学前“双语”教育班1300余个,招收幼儿5万余人。为此,自治区财政今年将拿出3000多万元,为这些学前幼儿补贴伙食费和教师工资。
今后5年,新疆准备投入4.3亿元来发展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争取到2010年,吸纳百万少数民族学前适龄儿童进行汉语教学,使所有县市85%以上的农村少数民族幼儿都能接受为期两年的学前“双语”教育,在幼儿阶段基本解决讲汉语的问题。
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说,“我们一直在攻坚中努力想办法、找抓手,目前全疆28个攻坚县已经有11个县实现‘两基’,剩下的17个县我们今年准备再验收5个。不管攻坚难度有多大,我们都要如期完成攻坚任务。”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1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