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份以来,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等三部委的部署,陕西省认真扎实地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对陕西的工作给予了特别的关心和指导。陈至立同志2003年5月在陕视察时,亲自确定我省太白县为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县。去年11月,至立同志和教育部领导再次到陕视察了农村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项目。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我省项目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年多来,我们坚持把“应用”作为项目实施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强化管理、培训、研究和技术保障四项措施,初步使“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目标落实到每一所项目学校。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管理,推进普遍应用
在省政府去年召开的全省项目启动现场会上,朱静芝副省长指出:“项目的核心是应用,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它的应用效益”。新任省长陈德铭同志在谈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时强调:“要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真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要提高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开课率,要让农民群众通过远程教育工程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遵循这些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我们一抓重点转移。在项目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后,及时把应用情况列入项目验收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2005年是“远程教育应用年”,把应用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市县教育局年度考核。省厅领导多次带领专家深入项目学校调研和指导项目应用工作,仅太白县就去过11次。汉中市先后两次召开应用研究工作会,咸阳市3次分县召开应用现场会。全省29个项目县都建立了“一主两翼”(教育行政主抓,电教、教研部门配合)的应用工作管理体系。
二抓建章立制。省厅印发了包括应用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要求的24个文件,出版了《远程教育管理与应用手册》近2万册,赠送给每所项目学校。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制度和规范。所有项目学校都建起了应用管理的“一表三册”(专用课表,教育资源登记册、教学应用登记册和为农服务登记册)。省教育厅与省委组织部、科技厅、农业厅联合制定工作方案,对利用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平台做好为农服务工作两次进行了部署。各项目学校也都按要求制定和落实了开展为农服务的制度。
三抓检查指导。我们把经常性地深入一线检查指导,作为强化管理的硬措施,坚持面上检查要“省查到县、市查到乡、县查到校”。省、市、县先后组织领导和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总计已过百次。在经常性的检查指导中及时发现和解决了大量突出问题,为一线的应用工作直接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四抓典型引路。省厅发掘老典型(西乡县),培养新典型(太白县),及时推介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汉中、咸阳两个项目市也不断推出自己的典型。全省做到了“应用工作层层有典型,重点领域事事有典型”,省、市、县确定的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对推进应用发挥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
二、狠抓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没有设备想设备,有了设备不会用”是项目实施的最大障碍,也是影响应用效益提高的最大瓶颈。为了在短期内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一是压实培训责任。省、市抓管理者、培训者和技术骨干培训,县区抓电教人员、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学校抓教师全员培训,省市县校培训对象分别占5%、12%、19%、74%。为落实培训责任,省厅在带头搞好省级培训的同时,特别制定了市县校级培训评估标准,并认真组织了定期检查评估。
二是加强管理者培训。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应用要上去,基础是教师,关键在领导。领导的认识和应用水平高,他所在的地区和单位的应用成效一定会很大。我们首先加强了对各级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技能的培训,省厅先后以各种形式组织培训8次,接受培训的领导干部近200人次。汉中市举办了“教育信息化应用大赛”,县区教育局长、教研室主任、电教站长、中小学校长分别参加相应的应用技能比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应用工作。
三是夯实校本培训。省厅制定了《校本培训工作指导意见》,从管理制度、培训方式、课程整合、学科应用、评价考核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项目学校在实践中注意做到“四结合”,即:应用技能与课程改革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竞赛展示相结合,教学应用与为农服务相结合。经省级抽查评估,目前85%的学校做到了校本培训有计划、有学时安排、有记录、有考评,80%以上的教师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远程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四是严格培训考核。在省、市、县的骨干培训中,我们坚持“人人过关,个个合格”,制定了包括教育理念、操作技能、应用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考核标准,对各类培训都进行考试,合格者发放结业证书,不合格者自费参加下期培训。同时把培训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选先进、职称晋升相挂钩,初步形成了人人争相参加培训的机制。
三、加强研究,提升应用效果
远程教育对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都是全新的领域。远程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和开展为农服务活动,都缺乏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为使全省项目应用有较高的起点,我们下决心走科研先行的路子。在教育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我们总结“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实践,开展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应用模式》课题研究。课题涉及确定40个省级子课题。先后有55名省内外专家学者、5个项目县的25所项目学校、近600名教师和市、县教研、电教人员参与了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先后举办两期共300多人参加的研究培训班,19次组织了论证和研讨。省厅领导还亲自带队,两次赴京请专家指导。2005年3月,教育部港澳台办和中央电教馆在陕西召开了三个省的结题评审会,我们的课题研究在取得成果的同时,还培养了700多名应用能手和科研骨干。
通过课题研究,我省形成了32项远程教育应用的规范、模式和方法,总结出了5类19种教学方式和流程图,仅一模的教学模式就有6种,二模、三模的一些典型教学模式已普遍应用起来。我们还组织50多名专家深入学校巡回指导450余次,将研究的新成果、新模式及时推广到项目学校。我们要求各级教研部门和教研人员都要深入教学第一线,与教师一起开展课题和课例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
结合课题研究,我们针对三种模式资源不足的问题,组织专家研发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资源包共29张光盘。学校用后十分满意。我们还从远程教育工程在农村小学逐步普及的实际出发,组织力量研发出二模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普及教材》2册及配套光盘6张,进行农村小学用一台电脑普及信息技术的探索,力争为提高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开课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走出路子。我们还广泛开展了优秀课例、课件的征集活动,形成了500多件应用资源,建设并开通了陕西基础教育资源网,向全省中小学免费提供了多达3000G的优质教学资源及视频教学片段。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训、用、赛、研”促进资源建设的新机制。
四、健全队伍,完善技术保障
远教工程设施设备能不能持续正常运转,直接影响着应用工作。形成省、市、县、校四级远程教育技术服务网络,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由于教育部门各级领导重视,按照“专、兼、聘”结合的办法,全省形成了省市和29个项目县共900多人的技术服务队伍。在增加编制、调整班子、倾斜经费,强化机构,提高应用服务和技术保障能力方面,各项目县都采取了不同措施。6个县已正式成立了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二是抓好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落实。省上制定了《设备故障报告、检测、维修、反馈工作流程规范》,对各级电教机构、中标企业和项目学校分别提出了设备管理和维护的32条具体要求,定期检查设备维护,协调解决售后服务,指导教师正确操作。各县的技术服务人员也都基本做到了分片包校,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经常深入学校解决设备维护问题。
三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我们提出“软件故障不过天,硬件故障不跨周”,积极培训技术服务队伍,练就快速反应能力,缩短服务周期,实现设备问题“随报随修,保障应用”。省上还利用陕西教育网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把学校、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紧密联系起来,出现问题网上交流,即时解答,既节约了经费,也提高了效率。
我省远程教育应用工作正在持续推进。农村学校应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优质资源的引入对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已产生了明显成效。
一是改变了农村学校课程资源极为贫乏的面貌。太白县王家愣乡初中过去没有一台计算机,老师上课就是靠一块黑板一本书。实施项目后,技术骨干在校长的支持下,与其他老师一起自己动手,扩展计算机教室功能,半年时间建成了校园网,利用项目硬盘资源和卫星下载资源,建起较为完善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和为农服务资源库,还实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优质资源全面进入了各科课堂,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为农服务活动。
二是缓解了教师结构性严重短缺的矛盾。我省农村小学校绝大多数没有合格的、专职的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等师资。语文教师很多人不能用普通话教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特别是“空中课堂”的同步进行,教学光盘的广泛运用,为农村学校开足、开齐、开好课程创造了条件。蒲城县兴西小学语文老师坚持用卫星下载资源辅助朗读教学,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有关人士听了学生朗读后大加赞赏,认为学生的朗读普通话标准而又富有感情。
三是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首先是远教工程大面积进入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扩大了培训范围,保证了培训质量,提升了培训效果。其次是远教资源进入教师备课和校本教研过程,使农村教师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备课质量和教研水平;再次是优质资源直接进入课堂,农村教师与名师同台施教,四方互动,释疑解难,使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生动、更活跃。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了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推动了相关教育工作。各项目学校充分利用项目设备,组织师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法制教育专题片和文艺节目等,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了德育工作、也给农村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对中小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学生更爱学校生活,也激发了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兴趣。
五是加速了农村信息化进程。各项目学校积极联系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组织,利用节假日开放远程教育设备,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党员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农村的文化中心、党员干部教育中心、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和农业科技推广中心。西乡县杨河镇初级中学为农民培训提供设备、师资、资源、场地,并提供免费的VCD光盘农民借阅,还开设了“村民网吧”供农民免费查询、发布信息。农民群众高兴的称赞远程教育工程是农村兴教富民的一座金桥。
我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绩,但我们面前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我们坚信,只要脚踏实地,扎实工作,积极探索,持续创新,陕西农村教育教育事业一定会在远教工程更加广泛的应用中,早日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自:人民网 2005年7月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