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的过程中,债务成了制约某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化解学校债务?江苏省姜堰市亮出“实招”:以市为主,市镇共同负责;统筹安排,分年度实施;将化解债务与优化学校布局相结合;将化解债务工作作为考核镇政府的重要砝码,现在该市形成了各镇对义务教育热情不减、投入不降的有效激励机制。
2002年,姜堰市“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到位。体制的调整为教育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矛盾:原有的还债经费来源落空了,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7000多万元债务只好由学校来背负。有的校长为躲避债主的追逼,不得不东躲西藏;有的校长被债主告上法庭;少数乡镇债主封堵学校大门……债务已成了制约当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
2004年年初,教育局成立了学校债务清理核查小组,逐校核实统计负债情况,分类汇总,锁定学校债务总量。为确保学校债务真实可信,还委托审计部门对学校基建工程进行决算审计,核实工程造价。
由于当初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资金绝大多数都得到了所在镇政府的承诺,照常理,债务还应由相关镇负责。但因为税费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规范农村收费等因素,使各镇原有的筹资渠道不复存在,加上债务数额较大,乡镇、学校都难以单独承担。
农村中小学背负沉重债务的现状,引起姜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反复研讨化解方案,确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由市、镇财政共同偿还的原则。2004年3月8日,姜堰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姜堰市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行动计划》,并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张逸群为组长的化解农村学校建设债务领导小组。
姜堰市化解学校债务的工作思路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市为主,市镇共同负责、协商一致;统筹安排,分年度实施,逐步落实到位;化解债务与继续优化学校布局相结合。2004年,市财政计划投入化解债务的经费为500万元,而实际投入资金达850万元。
为调动镇级政府化解学校债务的积极性,义务教育阶段管理体制调整后,该市实施了镇教育工作专项考核,把做好化解学校债务工作作为考核镇政府的重要砝码,并根据其实绩“排座次”,形成了各镇对义务教育热情不减、投入不降、工作不松的有效激励机制。
化解农村中小学建设债务,难点和关键是落实资金。姜堰市因地制宜,落实四条资金筹集渠道。一是从2004年起,市教育局每年在预算外资金中安排500万元左右专项经费用于化解学校债务;二是通过协商,请镇政府负担部分债务,并争取各镇每年配套资金累计总数不少于市教育局当年安排的数额;三是学校通过内部挖潜、勤俭办学自筹少量资金;四是布局调整后闲置校产委托所在地政府变现,其收入全部用于债务化解,目前此项收入已近1000万元。
到目前为止,市教育局已与12个镇签订了债务化解协议,有6000余万元债务从农村中小学剥离出来,转移到市、镇两级政府身上,剩下的4个镇的债务化解协议正在协商之中。
因镇制宜,商定切实可行的债务化解协议,使市、镇两级政府出资行动落到实处,这是姜堰市取得成功的经验。地处黄桥老区的大伦镇年财政收入不足1000万,该镇农村中小学负债240多万元,计划分6年归还,每年40万。但眼下,要镇政府每年拿出20万元,困难大,难以落实。2004年冬,姜堰市委书记、市长到大伦镇现场办公时,市长亲自拍板,前3年教育局每年出40万,随着乡镇经济发展,后3年全由乡镇出。经济特别落后的大市镇中小学负债300多万。市教育局与大市镇协商时,只要镇政府每年拿出10万,其余由市承担。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4月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