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3000万元啊,这么大一笔钱,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根本不晓得有这笔钱。”湖南湘西自治州教育局局长秦平这些天高兴极了。3月初的一个晚上,州长杜崇烟亲自打电话给他,上面给了州里一笔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共计3600万元,州委、州政府决定拿出其中大部分,即3000万元给教育,用于寄宿制学校建设。
3000万元,在发达地区也许不是个特别大的数字,但在湘西,却是近2万名农民的年均纯收入,是去年全州国拨教育经费的6%,可以改造危房6万平方米。这么大一笔钱,有多少人想要,有多少事急需啊,但以州委书记童名谦、州长杜崇烟为班长的这一届被人们誉为“最重教班子”的州委、州政府一班人,一致拍板给教育。“教育不发展,湘西贫穷落后的帽子就永远摘不掉。”在许多场合,童名谦和杜崇烟多次这样强调。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州委、州政府把“科教兴州”列为全州六大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一条,制定了“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向全州各族人民庄严承诺:“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
承诺掷地有声,实现绝非易事,光是“让每个孩子有学上”,就包括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高中和每年大约17万多名贫困生需要救助,三项加起来,保守估计至少需要5个亿的资金。首先是寄宿制学校建设,仅土建就需要3个亿--这个决策是州政府常务会去年专题议教时决定的。因为在此之前,全湘西2384所学校中,一人一校的学校居然还有800多所,其中学生在10人以下的还有216所。
“这种现状我们哪里能开得出英语课,开得出计算机课?”杜崇烟在专题调研后说。他希望农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力主建寄宿制学校,将全州村小和教学点的6万多名学生全部集中到中心完小和片完小。很快,一个“六年规划,三年实施”的寄宿学校建设工程,在去年正式启动了。
目前,湘西许多学校都在抓紧施工。5月份即将竣工的龙山县农车乡马蹄民族小学校长崔启志高兴地说,这次全州列了388所项目校,学校有幸被列入,得到23.3万元修建一幢教学楼,而此前建校19年,学校总共得到的投入经费还不到20万元。“我们得到的更多些。”距此校不远的红岩中学的校长高兴地说,他们学校共得到115万元。
湘西自治州是湖南最贫困的地方之一,全州8个县市就有7个是国贫县,剩下的一个也是省贫县。据秦平介绍,搞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始时可以说没有一分钱,但州委、州政府站在全州老百姓的立场上,毅然决定搞,并且在全省率先明确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教育危改的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20%,仅此一项,6年就增加教育经费4812万元。
这还不够,杜崇烟亲自率人两上北京、三上省城,争取支持,政府也贴息贷款3000万元;州委、州政府又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这一项共计又可减少支出2000多万元。目前,全州已有128个项目校启动了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项目224个,已竣工50个项目,整个工程将在明年完成。“再加上我们对贫困生的有力救助,对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到时候我们湘西不仅能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还能让每一个孩子有好学上。”秦平的眼里满是憧憬。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4月1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