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木棉花开金沙江畔

--来自云南省巧家县的“两基”攻坚报告

  阳春三月,大药山下、金沙江畔的巧家县境内,火红火红的木棉花正盛开着,煞是好看。

  有人说,去年七八月间,也有道类似的风景在巧家的江畔、山岭若隐若现,但那不是盛开的木棉花,而是一顶顶晃动着的“小红帽”,那是万名“巧家县扫盲攻坚志愿者”的标志。“我们骄傲,我们自豪!”被访的志愿者们都表达着同样的心声。

  “我们是骑在老虎背上了。不想被老虎吃掉,就得好好地骑稳当。”县长晋方鼎带着浓重的口音,这样形象地比喻“两基”攻坚的严峻形势。据了解,巧家县今年财政的预算已经敲定,教育投入在去年的基础上还要增加500万元。

  巧家,正以这样的胆识与气魄攻坚“两基”。

  教育新债不欠,旧债要还

  巧家县位于滇东北昭通市的西南部,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一个贫困县。

  巧家人说,巧家穷啊!51万余人中,至今18万人未解决温饱。2004年,巧家县财政收入仅为3065万元,但支出是2.3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2.7%。农民人均粮食280公斤,人均收入1113元。群众贫困面大,致使有大量的贫困生存在。

  穷根子是什么?除了地区分散,交通闭塞,经济贫困,财力匮乏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教育滞后欠下的债。在1995年以前,巧家县青壮年文盲率还高达30.08%。

  穷,是穷在了教育上。由于教育的欠债太大,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缓慢,众多的劳动力也无法得到转移。

  教育这个“牛鼻子”被紧紧抓住了。1995年以来,巧家县一手抓“扫盲”,一手抓“普六”。上世纪末,在实现“普六”的同时,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了18.3%。

  “新债不欠,旧债要还。”晋方鼎说的这句话,似乎也表明了近些年巧家人坚持办教育的决心。

  文盲不扫除,“普九”难实现

  尽管1999年“普六”验收时,青壮年文盲率已以极快的速度降至18.3%,但这个数字对巧家人来说还是十分巨大的,这意味着劳动力大军中还有4.1万文盲,脱盲后复盲的情况也不容忽视。

  文盲不扫除,“普九”难实现。基础工作先行一步。在已经建立青壮年文盲档案的前提下,县里一次又一次核实“扫盲”人员名单,然后向干部群众公示。目的是“挤干水分”,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2004年7月12日,巧家县组织起万名“扫盲”大军,头戴小红帽,进村入户开始地毯式扫盲。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有县直机关干部、教师576人,各乡镇中小学教师2928人,初高中志愿者1629人,乡镇干部737人。初一及小学高年级的4000名学生也被作为辅助扫盲人员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每名扫盲志愿者都要包教包会五六名对应的扫盲对象。长达40多天的扫盲工作没有分文报酬,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不仅如此,扫盲对象使用的铅笔、本子常常还得由志愿者来提供。

  “扫盲”队伍进村后,设点办班,不留死角,真正做到识字的都来教,不识字的都来学。放假回家的初一年级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充当起父母、亲戚以及左邻右舍辅助扫盲的“小先生”。全县共开办了909个教学点,举办1344个教学班,组织3.6万余人参加学习,参学率达到了83.3%。

  志愿者深入到田边地角和屋子里的火塘边,从群众感兴趣的日常生活用字开始手把手地教,一笔一画地教。各种宣传活动也一齐上阵,营造出浓厚的“扫盲”氛围。

  “扫盲”中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巧家营乡巧家营村官井四社的赵子艳在给农田施肥时心中有数了,李仕贵喂的猪长得快了,陈洪现一分地也能产百来斤粮食了。这些事例,正应了县委书记余扬举的那句话:“抓好扫盲,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脱贫奔小康才有希望。”

  2004年年底,巧家县以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2%、近3年脱盲人员的巩固率达99.6%的成绩,通过了省人民政府的评估验收。

  “普九”为“两基”画个圆

  离县城200公里的东坪乡威宁村,为使有130名学生的完小能稳定地办下去,村委会干部把几间简陋的办公室腾出来给6位教师做宿舍,给两个学前班的孩子做教室。

  一次、两次、三次,历经千辛万苦,巧家人还是首先核清了“普九”家底。他们先是动员干部教师连续3次逐家逐户核实文化户口册,做到把适龄儿童少年一个不漏地进行登记,同时做好了新增年度文化户口的后续补充和完善工作。

  抓控辍保学,巧家实行“两保”,即乡级机关和村两委干部职工保证动员新生入学和流失学生返校;教师保证教好书并留住学生。“双线三级”,即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委会与村民小组、乡镇中心学校与村小、村小与教师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三定三包”,即定人员、定村组、定对象,包动员、包入学、包巩固。

  乡镇对各村的动员入学情况、巩固情况以及辍学情况实行“月公示制”和“月报制”,并于每月底将公示情况上报县“两基”办,形成广泛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机制,建立起在校学生跟踪服务制度,形成了校长、教师、学生和乡镇长、村委会主任、家长、学生的巩固和动员协调联动的责任制。

  为稳定贫困学生,巧家县通过中小学免费教科书扩大救助面。县乡两级每年多渠道筹措经费建立稳定的贫困学生救助资金,县级不低于250万元,乡镇不低于与县政府签订的目标任务数。足额征缴2003年、2004年干部职工欠缴的城市人民教育基金全部用于救助贫困生。

  按“一费制”收费标准,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结对资助一名贫困学生,不管是初中还是小学,均从就读开始一直资助到毕业。仅此一项,就有300名学生得到资助。双方还签下双向目标协议。各中小学校在“一费制”范围内进行适当减免。去年一年共救助了贫困生5.9万人次,资助金额255.2万元。

  根据“普九”需求,按照编制标准,中小学尚缺500余名教师。巧家县立足全县、面向全市公开择优招聘“普九”攻坚教师志愿者,招聘对象以近3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为主。去年,就在全县招聘“普九”攻坚工作临时教师志愿者282名,今年又招聘了169名,缓解了教师紧缺的问题。

  硬件建设情况如何?实际情况是,巧家县19个乡镇只有6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根本无法适应“普九”要求。幸运的是,2004年,巧家县争取到建设14所国家寄宿制学校的名额,投入资金达5570万元。另外县里各方争取到资金1000万元,各乡镇各部门多渠道筹措“普九”资金。为争取时间,巧家县在国家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资金还未到位的情况下,先行贷款2100万元启动了14所学校的20个项目建设,到现在总投入已达3000余万元,完成15个项目。目前,一幢幢校舍拔地而起,在校外食宿的学生重新回到了学校。

  一个个难题就这样被解开,巧家的“两基”正在画圆。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4月19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