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黄晓勇接受新华网主持人采访
11月22日下午14:30,新华网十七大报告解读网络讲坛(二)开讲,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黄晓勇谈“教育是立国之本”。以下内容为本次访谈的部分实录。
[主持人]下午好,各位网友。欢迎收看新华网十七大报告解读网络讲坛第二讲:教育是立国之本。今天来到演播室做客的嘉宾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黄晓勇,您好,黄书记。
[黄晓勇]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到新华网就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有关教育方面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想法。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想对这个话题,黄书记应该会有很多的体会,因为您自己就是教育工作者。
[黄晓勇]是,我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名负责同志,对十七大报告当中对教育的论述和教育的方针政策很感兴趣。
[主持人]是全院都在积极的学习当中?
[黄晓勇]对,我们专门组织了报告会,请社科院参加十七大的代表专门给全院的职工举行了报告会,参加报告会的同学、老师非常多,有很多同志是站着听到结束。
[主持人]看来十七大报告不仅是所有的教师关注,学生也很感兴趣。
[黄晓勇]对。
[主持人]我们很多网友都细心地读了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问题今天也向您提了很多的问题。比如网友大嘴猫问:十七大报告将教育问题放在了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里,这似乎和十五大、十六大有所不同,这也表明教育问题事关民生,事关和谐社会建设,也反映了党中央在‘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格局中对教育的新思考、新认识。” 您如何看待这种把教育放在民生问题中的布局?
[黄晓勇]这个关注得很好。在第八部分第一条关注了教育,把教育谈成国家民族振兴的基石,我们今天的题目是教育是立国之本。我学习十七大的报告体会是这样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教育事业本身,而且是我们国家整个发展当中不可或缺,必须高度重视的部分,和老百姓是密切相关的。
现在谈到的“四位一体”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包括社会建设这四位一体,把教育放在其中可见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国家和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主持人]在很多老百姓的观念当中,一说到民生就想到是吃饭、就业这样的问题,教育为什么是这其中的第一位呢?
[黄晓勇]民生的发展,民生的完善需要提高它的质量、水准,但我们从哪里做起呢?我以为教育是基本、是基础,我们提高教育的水准、扩大教育面,提高教育质量,我们的民生才有进一步提高的基础。我认为把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道理就在这里。我们要把教育放在比过去更加重视的地位,投入更大的资金,以更大的气力来抓。
[主持人]“网友0000”说读完十七大报告,很多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的基础地位更高了,上升到了民族振兴的高度。您如何看待这句话的分量。
我至今清楚记得,教育部长周济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新华网专访时曾经说过,教育确实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那我们现在说的是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了,可以说是在认识上更深了一层,那您怎么看待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句话呢?
[黄晓勇]我认为,党中央对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所谓基石就是我们所有大厦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就是基石。我们知道我们盖楼首先要奠基,我们发展别的事业首先要发展教育,这就是所谓的基石的作用。
我们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首先要把教育办好,我们想要中国获得更大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就需要更大的发展,如果我们需要让国民的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那么我们应该把教育的事情首先办好。
我想可以从这些方面来理解为什么是基石,也就是说做好一些事情首先要从这个事情做起,先把这个事情办好。
[主持人]我知道黄书记多年从事对日本国家的研究,那我就想问一下,日本这个国家,他们把教育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他们是怎么样尊师重教的?
[黄晓勇]日本重视教育是有传统的。当然,这个传统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中国历史的影响。
[主持人]受到我们中国的影响?
[黄晓勇]对,因为日本在历史上很多次对中国的发展非常关注。比如说,唐朝以后的一段时间,还有一直到中国近代以前,日本都善于从中国的文化当中吸取对他们有益的东西,教育是他们吸取得非常多的一方面。
[黄晓勇]我讲一个简单的例子。我第一次去日本是在1985年,我看到日本有一个教育台播放唐诗宋词的讲座,到现在大家有机会去日本的话还可以看到这个台,他们还在那里讲这个唐诗宋词。这确实是优秀的东西,不是一代人吸取就够了的,是要代代人来吸取的,所以我觉得在发展教育是日本高度重视的。日本在战后能有这么大的发展,再往前说在“明治维新”后能有那么大的发展是和他们重视教育是相关的。教育使日本善于从世界各个国家吸取优秀的东西,可以说重视教育是日本发展成功的很重要经验。
[主持人]我听说日本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他们不会溺爱孩子,在冬天也会让孩子洗冷水澡,穿很少的衣服,这样的例子你在冬天是不是会见到很多?
[黄晓勇]在日本的街头,你经常可以看到在冬天年轻的妈妈穿着一件裘皮大衣,她旁边站着的小姑娘或者小男孩却穿着很薄的衣服。我当时很吃惊,这个妈妈穿这么厚,为什么他的孩子就穿那么一个短裤或者短裙呢?按照中国的传统我很难想明白。后来才知道,日本有一个从小锻炼小孩子意志和毅力习惯,这也是一种教育,时间长了他们也就习惯了。我想这样的景象冬天去过日本的人肯定都会看到的,而且第一次去的人都会和我一样吃惊。
[主持人]网友“车轮滚滚”: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样一个奋斗目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一个决策。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要达到“人力资源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请问,黄书记如何看待这个目标的艰巨性?
[黄晓勇]我们中国是人口大国,这是举世都知道的,但是人口大国并不等于人力资源大国,更不等于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强调要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主持人]这个提法是第一次提出的?
[黄晓勇]对,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大并不等于强,多也并不等于强,我们人口多是不是人力资源就强呢?是不是人力资源就多呢?不见得。我们人口多只是说我们有了一个建立人力资源大国和强国的基础,那么怎样来建立人力资源大国和强国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教育。要发展教育事业,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更高层次的教育。
第二个问题是人力资源,我们过去通常不把人认为是一种资源,把人力看作是一种资源是一种新认识,为什么呢?我们过去通常认为,资源是像石油、煤炭、木材等等诸如此类物的东西。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资源的认识改变了,人力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过去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其实按照人均来说,我们并不大也不博,因为我们人口非常多。那么,我们怎样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呢?我们就要把人力的资源加入其中,通过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使他们成为一种非常好的资源。这样我们的国家就能有更好地发展。
像刚才谈到的日本,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但日本能发展得这么好就是因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就是抓好教育事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使之成为很好的资源,把它组合到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去。
我们中国现在已经有很大发展,如果需要更好更快发展的话,我们就必须把人力资源这件事情抓好。而抓好人力资源最基本的就是把教育事业搞好。
十七大报告强调这个问题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我想经过若干年一定会收到很好效果。
[主持人]但是还有一个过程?
[黄晓勇]对,这个过程中国人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这个过程不会是一个很短的过程,可能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主持人]网友“火火火”:教育问题事关千家万户,社会上曾经一度出现过“教育产业化”的讨论。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的公益性质,明确了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也是报告关于教育方面的一大特点。这是否意味着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会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另外我们又应当如何来看待“教育产业化”的论调呢?
[黄晓勇]关于教育产业化和政府投入的问题我想分开来说。我国要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大投入,这是毫无疑问的。国家的投入是教育投入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方面。因为我们办学校、办教育首先得有场所、有设施、有人员,这个投入应该说首先是国家的责任所在。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教育、初等教育大部分都是国家投资兴办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随着我们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教育事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应增加是应该的,同时也是可能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家这些年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了。大家也知道我国每年税收的增量是不少的,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国家增加教育投入奠定了基础。这些年我国确实是不断在增加投入。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教育投入也会进一步增大。
[主持人]我们已经从媒体上看到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投入的报道,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黄晓勇]但是,还有一个事情就是这个投入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你投入多,但是效率不高、产出不大就是低效率投入,这和我们加大投入的初衷不相一致,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效果。所以,如何使投入产生出更大的效果是我国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我在这方面不是做专门研究的。一段时期以来,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议论,有的认为教育应该产业化,有的人认为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应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办,产业化会使教育走上一条不健康的路等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很多。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教育应该更多的是公益性质的、所谓公益性质不是一个说法,它应该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方面,比如说我们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就应该实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什么?那就是国家出钱。而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是国家投资的,现在也有民办的和合办等多种形式……
[主持人]国家实行的免费师范生制度也非常好。
[黄晓勇]对,这是很好的一项制度,因为它牵扯到使今后的教育事业发展更强有力的问题。未来的老师们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学习,能够使他们更好成才,使老师队伍的发展更快、质量更高。但是,在社会发展当中国家的投入不可能把社会所有需要都涵盖到,所以在有些领域、有些方面,有一些社会投资加入到这个投资当中也是可以的,这对补充和完善教育事业和教育体系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民营经济以及其他经济形式自身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也具备相当大的实力,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对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兴趣,把这样一些力量充实到教育投资里面来是可取的。
[主持人]只要方法得当?
[黄晓勇]对。
[主持人]网友“8050”:我想问黄书记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另外,您作为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党委书记,您是否会遇到自己身边的一些学生因为在就业方面遇到问题才选择读研的问题?您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困惑?
[黄晓勇]今天早上,我看到一张照片,说南京召开一个大学生求职会“爆棚”,从照片上来看人非常非常多。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解读:一、大学生非常多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学校多了,培养的学生多了来求职的人才会多。另一个就是择业方式发生转变。过去是国家分配,不用自己找当然不会有“爆棚”的事情,现在需要自主择业。同学们一方面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就业天地更加广阔。
当然,也不能说我们现在在大学教育方面就没有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大学生培养当中专业结构、专业方向、学科类型的问题,如果说我们专业培养的方向和社会上市场对学生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差距太大的话,那么找不到工作的人就会相应多一些,如果我们的专业方向结构更加合理的话,我们找到工作的人就会更多一些。
我们研究生院一些同学,因为在大学阶段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才来读研究生的情况是有的。当然,这种情况其他学校也有,但是并不是太多,更多的同学是希望自己在学问上、学术上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学识,向更高层次的人才提升,这是大部分人来考研究生的主要原因。不是说大部分人因为找不到工作才来考研究生。
[主持人]网友“板凳”:黄书记您好,现在我所在的单位遇到这样的问题,大部分本科生毕业的同志更好用,硕士生、博士生在工作包括沟通起来似乎都不是很方便,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黄晓勇]这和我们刚才谈到的问题有直接的关联,也就是说在我们高等教育当中结构安排的问题。社会上需要的人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层次的,即便都是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我们对他们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工作是倾向于操作性的,有些工作是倾向于理论性的,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在这种结构上没有搭配好的话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说,我们这个工作需要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人,那么我们大学培养人的时候就应该倾向于这样的培养结构。课程的设置、技艺和能力的培养都倾向这方面,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就比较适合这样的需求,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是注重研究型的就可能不太适合这方面的要求。
所以大学学科设置方面应该有所调整,应该适应市场,适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求和要求,这样高校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和事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主持人]网友“CNCY”:黄书记,现在有很多研究生都即将从校门中毕业,这部分人的数量很大,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理论研究,他们该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另外我还有一个担忧,是不是到将来本科生应聘工作的时候已经不够用了,在我们当地所有的大专生都是“一刀切”的下。我现在很惶恐,本科生的学历将来是不是还需要及时充电?我究竟学到什么地步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黄晓勇]我觉得应该分几方面来说,第一方面大可不必有这方面的担心,为什么呢?比如美国、日本、欧洲等非常发达国家,他们高等教育的学生主要还是本科生。他们那么发达,他们在各方面那么先进了,他们的大学毕业生还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而按照刚才那位网友的担心,他们是不是本科生早就找不到工作了呢?显然不是这样的。
同样的,我国在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比这些发达国家还要落后很多,我们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有很多的原因。至少在我看来,我们高等教育的主力以大学生为主,或者以本科生、专科生为主的倾向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主持人]但是现在确实在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里面大专生就是不行。
[黄晓勇]对,这种情况确实是有的。我们很多用人单位招毕业生的时候把自己的要求抬得比较高,比如需要硕士以上的、需要博士以上的,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是他们有没有考虑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真正要求是什么?也就是说你这个工作真的需要一个硕士生来完成吗?再一个,硕士生来完成的话,硕士生的特点是什么?符合你这个工作的要求吗?
第二、我们一些地方有跟风的情况,觉得别人要的是这种高层次的,那我们也不能比别人低。我认为,他们没有真正的从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上做深入考虑后选择最合适的人。有的工作不是学历高技能就高,学历高学问可能多一些,但是技能未必就多一些。有些工作属于技能性的、操作性的,那么我们用高学历的人有时候反而不合适。
这样的情况我想很多用人单位其实都碰到过,在我自己的工作当中我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时候,有的单位说我们学校层次比较高,进的学生必须要高层次的,但是用了以后又发现对他们这些人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呢?因为分配给他们的工作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那么,对他们这样的人就是一种浪费,这种浪费就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对社会的浪费,就是资源的无效配置,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我们要根据各个单位的特点和工作要求选择适合这个工作要求的人,而不是追求学历的高与低。
我想关于这种担心在现实当中确实是有的。选择人才的时候带有一种盲目性,这是一种资源的不恰当的分配。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他应有的作用,而是配置在对他的学历并不那么高的位置上,这个资源的应用也是一种浪费。我认为这种浪费也是值得商榷的。
[主持人]这个问题可能有待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慢慢得到解决。
[黄晓勇]这需要我们对职业有准确的定位和把握,其实所有的职业都是可以明确划分出来的。我们把职业划分清楚了以后,某一类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其实就非常清楚。我想大学毕业生大可不必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有那么大忧虑。
刚才我也谈到,大学毕业生应该还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研究生、博士生目前来看占了一小部分,将来我想也不会变为主体,还是以大学本科或者专科生为主体。
[主持人]但是大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是面向市场,而没有专门的机构直接给他一对一的定位,是不是他在寻找的过程中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呢?
[黄晓勇]择业的过程有长有短,从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学校主要是研究生、博士生,没有本科生,我们学校的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舆论的压力也比较大,很多同学在这种时候往往提前启动自己找工作的进程。
[主持人]是不是有的似乎刚进大学就已经开始热身了?
[黄晓勇]对,这是社会氛围的问题,当然也有现实的问题。有些地方找工作的确非常困难,资源的配置上的确有问题。但是就在找工作的问题上,我们怎么能够进一步组合资源,把人力市场更好地建设起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使我们能够花比较小的成本来找到工作,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这方面应该是有所发展的领域。
[主持人]网友“十七大报告”:黄书记,我注意到十七大报告有两处提到素质教育,在短短的一节当中,第一处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另外一处就是在几句之后又提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两处提到素质,不能不看出我国对素质教育煞费苦心,非常重视,那您怎么看这两处提到的素质教育,包括您刚才也提到我国在大学生的课程安排、学习结构方面都应该发生一种偏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黄晓勇]素质教育是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为人处事的东西。
[主持人]您的解释非常通俗化。
[黄晓勇]也就是说你在小孩的时候应该有小孩应该具备的素质,当你成人以后应该具备成人具备的素质。
最近,《光明日报》正在征集新的《三字经》,这就是最初的素质教育,因为他是让小孩来学,学了这个学的就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准则。
我们要培养和造就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强国和大国,基本素质就是我们首先要抓的。我们只有培养出这样一些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规范的人,才能使他们成为强大的人力资源的队伍中的合格人才。
素质教育的问题在过去可能重视得不太够,我们光注意学业等其他技能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比如说,我们很多家长让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这个班、那个班的培训,这其实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报告当中两处提到“素质”的问题,这说明我国更加深刻认识到基本的素质教育对人才队伍建设,对培养合格的人才队伍的重要性。
我们希望在这方面也有一些规范性的东西,整个社会可以用通用的标准来加强素质教育。
[主持人]您在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是不是也会在教学方向上主动发生一些变化呢?在带自己学生的时候会不会往素质教育方面转变呢?或者会不会由上而下的有这样一种学风传下来?
[黄晓勇]我们通常说这个人素质怎么样,其实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我们在和这个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感觉到某些方面好像不够,我们才会有这样的一个评价,说这个人素质怎样,是素质怎么好或者是素质怎么不好,这是一个素质综合评价,但是,这是由方方面面的综合因素而形成的。
我们是研究生院,那我们这里有没有素质教育的问题呢?依然有,不是说素质教育从小孩学《三字经》开始就能把素质教育问题解决了的?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素质要求,我认为素质教育不但应该从小抓起,而且也应该伴随着成长的过程。
[主持人]网友“教育工作者”: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很重要的方面。所谓教育公平,是指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这是鄙人的理解,也想和黄书记交换一下教育公平的理解,您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公平吗?您如何看待一个国家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您如何评价我们国家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的速度?
[黄晓勇]他的问题问得很好,教育公平问题这次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明确地提出来了,大家都很关注,也很赞赏这样的提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实行的一项政策就是恢复高考,高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点是什么呢?就是说大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哪个学校或者哪个专业要取什么样的学生有一个分数线,当你达到这个分数线了我们就录取你,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里有什么背景,这就是一个公平。
大家对这一点是非常赞同的,大家回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对这一点大家都是交口称赞的,这就是公平所带来的反响,这个公平也使各种各样的人才有这样一个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机会应该是让有能力的人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别的东西来获得。我们这个社会中如果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了,那么我们每个人所得到能力的培养就不平等了,我们得到能力不平等,所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就不平等了,所以回过头来说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基础。
他刚才说的这个平等是我们获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的机会平等,而我认为教育机会的平等是指社会上所有人获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不是说只有你才能受教育,只有你才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而是说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有同样的机会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就使大家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增长自己的能力,获得社会的资源,当然,教育的平等不是一说就能实现的,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比如在北京和在一个农村,两个孩子同一天出生,他们受教育的机会、获得教育的机会就是不平等的,这个不平等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城市里面经济相对发达、学校相对多一些,人口相对少一些;而农村相对学校少一些,学校的质量相对低一些,他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相对就会少一些。这样一种状况是客观的,这个客观是长期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我们要改变这个状况就要加大对农村的、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建更多的学校,办更多的教育事业,这样才能够平等。
就像刚才你所说的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需要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资进一步加大,需要有更多的教育设施,这个过程在一定时期内才能完成,所以这个公平是一个理想状态,是一个过程,我们要为这个过程而努力。
[主持人]网友“三味火真人”:温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们教育制定了一个总的布局,六个字:普及、发展、提高。普及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这次十七大报告当中对这方面也有所重申。我想知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进程怎样,最近我不断听到有关职业教育的新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长远意义究竟在什么地方?好像职业教育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普通老百姓的视野。
[黄晓勇]有一段时期,我国在人才市场上或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个困惑:一方面我们有很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又有很多的工作没有合适的人来做。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呢?
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人才或者劳动力的结构有问题。也就是说需要的人才没有培养出来,培养出来的人又适应不了这个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事业这些年有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些大学毕业生或者专科毕业生毕业后他们在学识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在技能上又缺乏训练,所以说他们毕业以后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但是,我们的工作又非常需要这些高素质的人才,那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如何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我们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大力发展的领域。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提高,高技术、高科技的产业不断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操作型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应该调整自己的结构,满足这样的需求,适应市场。
我们的普通大学现在已经非常多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已经非常多了,但是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认为这主要就是结构问题。我们应该在高等教育当中,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这样就能缓解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的问题,同时也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得到更大更好发展。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调整这种结构,而这种结构又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那么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甚至包括一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是我们高等教育事业当中发展的一个重点。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主持人]那世界上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黄晓勇]日本、德国的职业教育是非常好的。德国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制造业有很多是需要操作技能的人,而且是高素质操作技能的人。所以德国在高素质操作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就发展得很好,能够给精密机械制造产业提供人才,能够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这使它们产业的竞争力很强。我国今后要发展高技能竞争产业,就应该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专门的、高技能的、高水平的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和满足不断发展的高技能、高科技产业对他们的需求。
[主持人]网友“三月逆流”:在十七报告中,有这样的一个提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种提法最近多次出现。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终身学习”?
[黄晓勇]终身学习在中国还是比较新的概念,但是在国外已经不是很新的概念。比如在日本,日本和中国一样也用很多汉字,日本终身教育相同的汉字是“生涯教育”,我以为生涯教育这样的表达更加有意思,为什么呢?也就是说在你活着的这个过程当中都要学习,终身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从你诞生到去世这个过程中都要学习。
[主持人]似乎更直白一些。
[黄晓勇]我认为生涯教育更有意味一些,当然,这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啦。而是说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从小时候我们有义务教育,为了追求更高、更好的发展,我们加入到高等教育当中,高等教育结束以后,我们走向社会,去承担一部分的工作,但是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当中,我们知识的陈旧率是很大的,我们要更新我们的知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学习新的东西。
在这个意义上终身教育是一种积极的、进步的观念。所以我们国家过去在这方面提的不是很多,但是并不是不做,也做了一些,但是现在把它完整地、有力度地提出来,证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了,我们今后抓终身教育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强,投入也会进一步加大,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和单位都在搞培训,培训什么呢?就是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我们的员工要适应发展和变化的要求,我们进行培训,我想你们新华网内部可能也有培训。
[主持人]没错,很多,今天下午就有一场。
[黄晓勇]这就是终身教育的内容,当然,我们人生工作的历程结束以后,比如退休以后学生的过程是不是还要延续呢?当然还需要延续,我们的很多老干部、老同志,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学习还在继续。
[主持人]您平常也在经常学习?每天有多长时间用来充电呢?
[黄晓勇]当然,我们工作当中就要不断学习,因为我们教育事业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把新的知识不断灌输给学生,如果我们不学习怎么能够承担教育的事业呢?老年人的学习不但是适应工作的问题了,而是他们精神上的享受,一种丰富的生活的乐趣,是更加丰富生活的必备过程,所以终身教育从小时候开始到退休以后还要继续,当然,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不同任务,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
[主持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很多网友很想知道在您的职业生涯当中对您自己触动最大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黄晓勇]坦率地说,我从事教育事业时间不长,当然,我原来在研究机构工作,也从事教育工作,但那时候不是作为职业的教育工作者。
[主持人]还是研究型的人?
[黄晓勇]对,因为我们研究所里面有研究生,所以我们这些搞研究的人也有责任给他们上一些专业的课,但是并不是作为一个职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现在在研究生院工作,就作为一个职业的教育工作者。
如果从职业的工作角度来说我觉得还没有你刚才所说的特别的东西,不过我想今后可能会有。
但是我觉得我参加工作以后或者投入到社会当中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改革开放给中国所带来的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这是感触最深的。
[主持人]近期您最关注的是什么?
[黄晓勇]近期作为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关注的就是怎样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鼓舞、指引下建设和谐校园,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而作为社会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建设和谐校园,为建设和谐社会做我们自己的贡献。
[主持人]好,谢谢您。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访谈就要告一段落,感谢黄书记的精彩解读,也感谢广大网友的参与,本次访谈到此结束!
[黄晓勇]感谢各位网友,感谢主持人。
摘自:新华网 2007年11月2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