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书记 黄百炼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积极地营造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教育电视台各项事业在教育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公共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是围绕“服务于创建学习型社会,服务于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服务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台宗旨,力求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电视节目满足各种不同群体学习的需求。5个频道全天播出96小时节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传输网共有12个主流媒体频道,24小时循环播出教育教学节目,收视人口超过4亿人,基本满足了各类群体学习的要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了一定贡献。二是教育电视节目质量稳步提升,公共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紧紧围绕国家和教育部中心工作,创办了一批符合“三贴近”要求,适应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需要,符合教育传媒定位,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的教育品牌节目、栏目和大型活动,得到了国内各大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一大批节目相继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在业界引起重要反响。三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较好地完成了重大教育新闻宣传报道任务,成为向全社会宣传教育巨大成就的重要的展示平台,教科文卫方面方针、政策和各类信息的重要发布窗口。截至200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育新闻信息类节目18万分钟,新闻消息10万条。四是在国家支持下,大力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技术装备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已经初步形成以电视传播为一翼,以远程宽带网络传输平台为一翼,互联网、报纸等配合支撑的多媒体传播格局。五是实行以岗位激励机制改革为主线的人事制度改革,基本形成优胜劣汰的人事激励制度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制度。六是已经建成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天地网合一的远程教育平台。形成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人民解放军“绿网工程”与“蓝网工程”、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集成的传输平台。
中国教育电视台是国家公共资源,国家建立中国教育电视台是为了服务千家万户,惠及社会各界,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繁荣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做好思想理论宣传和教育新闻宣传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推动思想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宣传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把向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工作的神圣职责,努力做到电视节目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家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成绩,大力宣传优秀师生的高尚品德,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维护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继续充分发挥我台所拥有的电视频道资源和远程宽带传输网平台的资源优势。积极做好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传输平台的安全播出工作,让更多的山区、偏远地区、贫困落后地区的受教育者能够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成果,不断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节目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节目,变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把远程宽带教育传输网建设成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
第三,继续加强节目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高唱主旋律,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服务。
第四,抢抓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努力进行传播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和发挥新技术、新媒体手段,创建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宣传方式,为广大青少年搭建分享快乐,引领成长的新媒体空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方便的学习环境。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7年12月1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