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徐思学、宫云林、韦悦珍、刘庆祥,这4位普通的长年坚守在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由于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近日和其他446名共同为“两基”奋战的同志一起被授予“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在持续4年的“两基”进程中,他们遇到了太多的困难,也付出了太多的努力,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们发自肺腑的感言,从他们朴实的话语中感悟迎难而上、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的攻坚精神,体会“两基”攻坚计划这项光辉的民心工程给西部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他们一起分享收获的欣慰与喜悦,也共同憧憬西部教育更加灿烂的明天!
现在农民都愿意把娃儿送到学校了
【关键词】两免一补
【徐思学】贵州省桐梓县茅石乡小平小学校长,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个人
【心声】
从1979年高中毕业当民办教师开始,直到实行“两免一补”前,为了能让上不起学的学生留在学校读书,我从来没断过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他们交学杂费。不单我一个,我身边的老师也都是这样做的。除了垫付学杂费,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一家一户地把学生找回学校。
有个叫周小开的学生,有对双胞胎弟弟,三兄弟都在我们学校念书。这家五口人,没有经济来源,基本生活都成问题。我从自己每月几十元、后来涨到每月200多元的工资里,一共给这三兄弟垫付了530元学杂费,拉着他们都没辍学。
2003年,“两免一补”的灿烂阳光最先照到了西部。像周小开兄弟这样的孩子全都享受到了免费和补助,不用上一个学期就辍学、也不用老师自己掏腰包接济他们了。
“两基”攻坚验收后,我们学校从连办公室和厕所都没有的破旧平房,一下子就迈进了一个新世界:我们不但建成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还靠自己的劳动修起了操场、花园和花池。农民家长们得了实惠,不用掏钱就能让孩子读书,都愿意把娃儿送到学校来了,以前跟父母流动到外地的孩子也回来了,我们的学生数增加了一倍多!
有了“两免一补”,学生们能自觉来学校念书,我们也就腾出了时间精力,来学习研究怎样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能够让山老边穷地区的孩子留住以后还要学得好,这才是“两基”攻坚的最终目的!
【链接】
□“两免一补”,即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5年,各级政府使西部农村地区1797万、占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总数37%的学生享受了免学杂费的教育;2006年受益学生为1890万人,所占比例为40%;2007年受益学生为1955万人,所占比例达42%。2006年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学杂费的学生人数扩展到4880万,覆盖了西部农村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007年春季,这项政策覆盖到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农村100%的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1.5亿学生受益。
□政府还为更多的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2005年西部地区免费教科书受益学生数为1797万人,占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总学生比例的37%;2006年受益学生数为1890万人,所占比例为40%;2007年秋季起,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学生都享受到免费提供的国家课程教科书。
□享受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学生人数大幅增加。2005年享受“一补”待遇的受益学生数为372万,占全部寄宿生比例为25.5%;2006年增加为490万,所占比例增至37.1%;2007年达到604万,近50%的寄宿生享受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基本解决了农村学生“留得住”的问题。
(记者 苏婷)
孩子在学校住得好吃得好学得好
【关键词】寄宿制工程
【宫云林】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屯第二中学校长,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个人
【心声】
阿荣旗那吉屯二中在2005年以前还是走读学校,住得远的学生每天要走上个十几里路。2005年,按照市里的规划,学校布局要调整、合并薄弱校,集中力量办七八所条件好的寄宿制学校。就这样,那吉屯二中合并了3所农村初中校,合并后的学生数从以前的1200人提高到2000多人。2005年,国家拨给我们学校500万元,当年年底,一栋四层5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就盖起来了。
孩子们搬进这座新楼后,又有一个惊喜等着他们。从2006年起,内蒙古自治区提高了寄宿生的补贴标准,现在每个孩子每个月至少能补贴30元,最高的能补到80元。就我们学校而言,近600名寄宿生一学期的补贴从以前的3万元提高到了9万元,长了两倍!现在孩子们每顿都有两个菜,能吃上肉。我敢说70%的孩子住得比家里好,吃得比家里好!
为什么这么说?阿荣旗属于高寒地区,每年的采暖期长达六七个月,以前孩子们在家里都是靠火炕取暖,房间里冷飕飕的,现在宿舍里都有集体供暖,房间温度至少十七八度!而且,这部分供暖费也是政府直接贴给热力公司,差不多有22万呢!这在以前,都是学校东挪西凑或者靠赊账撑过来的,孩子们住暖和了,我做校长的也省心了!
硬件变化了,软件不能不变。学校合并之后,教师有富余,学校引入了竞争机制,竞争使不适应的教师转入学生服务行业,这给教师们一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教学水平也真的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如今,老百姓看我们学校的眼光也不一样了,加上上学国家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因素,从2005年年底到2006年,原来外流的学生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链接】
□为解决制约西部农村地区实现“两基”的“瓶颈”问题,中央投入10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从2004年起,用4年左右时间,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工程共覆盖中西部地区953个县,其中西部536个,中部417个。共批复项目学校7651所,其中西部5371所,中部2280所;初中5113所,小学2538所。
□2005年10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企业向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捐赠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明确企业以提供免费服务的形式给予寄宿制工程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寄宿制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进得来”的问题。满足了195.3万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满足了207.3万新增寄宿生的寄宿需求。
□寄宿制工程实施后,中西部农村地区校舍总面积新增1381万平方米,其中西部新增1076万平方米。410个攻坚县农村学校校舍总面积新增972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从2003年的3.92平方米增加至2006年的4.66平方米。
(记者 赵秀红)
按需补充教师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关键词】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韦悦珍】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教育局局长,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个人
【心声】
“两基”攻坚对于我们这个毗邻越南、少数民族占了总人口86%的大石山区而言,任务极其艰巨。在诸多困难当中师资严重缺乏无疑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曾经做过核算,即使按照2003年的在校学生规模,整个崇左就需要补充教师1900人。
那几年,我经常下去考察,在天等县的一个教学点,当地的村子里竟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村里如果有高中生毕业了,不能立马出去打工,必须先在村里小学当老师,几年后村里如果再有高中毕业生了,才能出去。你想想,这样的师资教学质量能够保证吗?
西部“两基”攻坚启动后,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成为国家督导评估验收的重要指标,从那以后,补充教师成为所有攻坚县的重要课题,被摆到了重要位置。在教师补充上,我们一方面从师范院校毕业生中招考新教师,另一方面,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招考素质相对较高的成为正式教师。
就拿2006、2007两年来说,整个崇左一共补充了1206名教师。而更让我安心的是,随着崇左5个县“两基”的全面实现,全市1800多名代课老师的问题也随着教师补充机制的建立而解决了。目前,崇左的教师已经由原来的严重缺乏、参差不齐实现了到够用、合格这个层次的转变。多少年都实现不了的按需补充教师的动态机制的建立,作为一个边远落后地区的教育人,我感觉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最近几年教师队伍之所以能够补充得这么快,不单单是因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快,财力增强了,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国家“两基”攻坚的强力推行。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很大,“特岗计划”实施两年来,我们一共招考了71名特岗教师,他们的学历层次基本在本科以上,并且工资由国家支付,这对进一步提高和激活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帮助很大。
【链接】
□“两基”攻坚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非常重视西部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建设。2006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农村学校任教,缓解“两基”攻坚县教师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两年时间共招聘特岗教师3.3万名,覆盖了中西部13个省份、395个县、4074所农村中小学。
□2006年,教育部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要求各地出台有力措施、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师资力量,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教育部还组织实施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新课程培训计划”和“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5000多万元,完成对130万农村教师的培训。
□各地也因地制宜,探索解决偏远地区农村教师短缺问题。在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推动下,西部地区教师学历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提前完成了“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的规划目标要求。2006年,除重庆、贵州、西藏和宁夏4个省份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基本达到了各自的责任书目标要求之外,其他西部各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都同时超过95%、并达到了各自的责任书目标要求,即全面达到了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要求。
(记者 王友文)
“空中课堂”给山里送来了“高招儿”
【关键词】远程教育工程
【刘庆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啦井中心校校长,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个人
【心声】
什么是高科技教学设备?我们兰坪县啦井中心校1995年建校以来,绝大部分校点就是靠一台录音机“打天下”。上音乐课用它放歌曲,上语文课用它放汉语拼音,上体育课就用它放体操伴奏带。
“两基”攻坚实施以后,国家对远程教育这一块特别重视。从2003年开始给学校逐步配置了电视机,增加了DVD教学光盘播放系统。2004年在我们啦井中心校的4个完小建立了远程教育工程的地面接收站,11个校点有了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前前后后投入了20多万元。不少乡村教师通过这些系统接受了一些新的信息,改变了他们原始的教学方法。以前讲课,拿来教材,该怎么讲,很少思考,现在看了光盘里大城市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多了,离新课改的要求也越来越近了。
在2003年的时候,在“两基”攻坚过程中,州教育局补助了3万多元,我们自筹了28400元,在啦井中心完小建起了微机室,配备了17台计算机,2人一台,全校11个班350名学生都能上微机课了。微机室建起来了,教师的自培自训也逐步延伸到学校里,教师们从那时开始就逐步接受比较先进的信息,一些初步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也在师生间展开。学生们觉得这些东西特别新鲜,可高兴了,每次到校点去看,他们都抓着我,让我看他们从这些“大家伙”里学来的“高招儿”。现在教师们基本能够自己制作简单的课件,学生们也学会了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说到中心校唯一的一所中学,啦井中心中学的远程教育系统配置更全了,两个微机室、一个地面接收站都用上了。
“两基”攻坚让我们中心校百分之七八十的学校面貌得到了改变。
但受客观条件限制,还有30%的校点没有通电,我就盼着这些校点也能尽快用上远程教育设备,把大城市的“高招儿”留在山里。
【链接】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程的总目标是:到2007年,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拥有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农村小学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初步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经过攻坚,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全国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年底将实现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覆盖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的目标。截至2006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投入87.8亿元,共配备教学光盘设备35万余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19万余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3.5万余间(套),覆盖中西部地区78%的农村中小学。预计到今年年底,工程将完成投资共计111亿元,超出计划11亿元。届时,“三种模式”将覆盖中西部的36万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将使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远程教育工程的成功实施,将为在教学点就读的510万山村小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基本满足8142万农村小学生的需求,将使3109万农村初中在校生能够逐步与城镇初中生一样,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记者 柴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