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启动《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到2004年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再到2007年民族地区46个县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四川“两基”攻坚走过了7年的艰辛历程,民族地区终于整体实现了“两基”。
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气候条件恶劣制约着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2000年,四川省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时,剩下的13个未“普初”、45个未“普九”、17个未“扫盲”的县全都在以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向记者介绍,为促进民族地区的“两基”攻坚,200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10年行动计划”,决定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3亿元共30亿元资金,助推民族地区完成“两基”任务,从此拉开了四川“两基”攻坚的序幕。5年来,两个“计划”(即“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10年行动计划”与“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已经投入资金21亿元,相当于实施前30多年的总和。
民族地区推进“两基”工作的艰难,是没有实地经历的人们难以想像出来的。在这样的地方要完成“两基”,意味着十二分的努力与十二分的倾情投入。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金阳县层峦叠嶂、沟深坡陡,整个地形以山为主,平坝和台地不足1%。城中一块篮球场大的坝子,就是金阳最平整的坝子。高耸入云的狮子山海拔4076.5米,金沙江畔的葫芦坪子海拔仅460米,“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金阳的春江中心校辖5所村小,有几所都在高山上,不通车、只能步行。这样的情形使村小的管理非常艰难。但金阳的创新办法却层出不穷:去年开始,在统计入学率、巩固率的基础上,金阳发明要统计“常到率”,即一个孩子实际到校的情况,而非学生在校人数的笼统计算。究其缘由,这是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家庭可能有几个适龄儿童,为应付检查,一些家庭让孩子轮着上学,造成“轮缺”现象,“常到率”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带有地方特殊性的问题。而这个“常到率”也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绩挂钩。
在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及“两个计划”的实施已经成为全省教育工作的重点,民族地区党委、政府把“两个计划”作为“一号工程”,形成了“党政负主责、职能部门具体抓、对口支援单位和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民族地区涌现了一批重教兴教的书记、县长。
四川还实行了省“一级目标”考核制度,将年度攻坚任务作为省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纳入省政府的一级目标,对州、市也实行严格的考核。除此之外,还用一系列的制度为“两基”攻坚护航,如建立了“专户储蓄,专账使用”和“两基”攻坚县优先的资金管理、投入制度;建立完善了农村寄宿制工程建设的进度报告制度、资金审计制度、土建工程监理制度等;建立了“县、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动员学生入学、学校主要负责学生巩固”的“三级两线”联动制度等。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财政局长刘华说:“我们那里是少数民族地区,集边远、高寒和贫困于一体。过去由于牧民要在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之间迁徙,小孩子只能留在定居点,由老人照顾,孩子们就像散养的牦牛一样在牧场上乱跑。现在有了寄宿制学校,这些孩子都可以上学了。”据刘华介绍,现在甘孜州牧区孩子的入学率由2003年的47.89%提高到2007年的90%以上,其中包括4800多名从寺庙返学的18岁以下少年。
刘华自豪地告诉记者,在甘孜州,寄宿的孩子除了享受“两免一补”(免除杂费和书本费、每天补助生活费2元)外,还有免费被褥,而且一周一换洗,孩子们也养成了每天刷牙的卫生习惯。
涂文涛告诉记者,正因有了这两个“计划”,让过去那些河谷沟坝、高原牧区的帐篷学校和干打垒学校彻底成为历史,民族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至少跨越了20年。
记者了解到,在民族地区广无人烟的草原、沟壑纵横的山区,有很多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了十几位或几十位孩子坚守。他们的脚步虽然艰辛,却为农牧民子女开辟着求学之路;他们的情感虽然质朴,却为民族地区托起了“明天的太阳”、奠定了其跨越之基。
(记者 刘大江)
摘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1月2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