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在大地书写千秋伟业:看西部如何决胜“两基”

2006-11-26收藏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兴源乡植物园回民小学的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王鹰 摄

  引子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那是在世纪更迭的公元2001年1月1日,来自中国的一条消息让全世界瞩目:中国已经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在教育基础极为薄弱的12亿人口大国实现“两基”,无疑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标志性的教育成就!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彪炳千秋的历史丰碑!

  “两基”整体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就全国而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整个西部地区的“两基”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相距尚远。让我们看看2002年年底的统计数字:

  全国已有91.8%的人口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而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只有77%。

  全国尚有467个县级单位未实现“两基”,其中410个在西部地区,占未实现“两基”县总数的87.8%,涉及345万平方公里国土和8300多万人口。

  西部未实现“两基”的有35%的县(市、区)、23%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低于全国1.3年;文盲率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

  西部有着秀美的风光和丰富的资源,也有着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高原、高寒、高海拔地区全部集中在西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2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17%,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为东部地区的40%。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部地区有375个,占63.3%。

  面对这样的现状,面对这样的困难,中国教育发展的脚步丝毫不能也没有放缓。站在世纪跨越的新起点上,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一届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出发,总揽全局、高瞻远瞩,以极大的魄力,以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加速西部教育发展的步伐!

  党和政府作出郑重承诺

  在西部“两基”攻坚的史册上,有这样几个片段让人难以忘怀。

  那是2003年9月1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充满深情地讲到了他在农村考察时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农村教育让共和国总理牵肠挂肚,这深深打动了在座的省长和部长们。排除万难,众志成城,打一场西部教育攻坚战,成为领导们的共识。会上,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时隔3个月之后的2003年12月30日,在人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年之际,教育战线再传佳音: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计划向世人昭示,中国又将启动一项目标宏伟的教育工程:到2007年西部地区要整体实现“两基”,也就是要达到“两基”人口覆盖率在8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在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会上成立了以国务委员陈至立亲任组长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西开办等7部门领导任成员。强大的指挥阵容,显示出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决心。

  2004年春节过后,伴随着新春的喜庆气氛,“两基”工作正式进入全面部署阶段。2月26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作战前动员:“如果政府不能保障西部地区孩子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就没有履行好应尽的职责,就会愧对历史和人民的重托!”

  当年的“两会”上,一大喜讯从人民大会堂传遍神州大地:温家宝总理郑重宣布,中央将拿出100亿元用于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前所未有的大投入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在西部“两基”攻坚上的大气魄、大决心,也让所有关心西部教育的人们深感震撼和鼓舞。

  2004年7月5日,是一个特殊的集体签约的日子,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分别与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郑重签署“两基”攻坚计划责任书,省长们当场立下了“军令状”,向全国人民作出如期完成西部“两基”任务的郑重承诺。

  紧接着,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在中国西部摆开战场。各省(区、市)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省长们亲自挂帅,举全省财力、物力、人力决战“两基”。

  2005年8月,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现场汇报会在内蒙古召开,检阅成果,交流经验,部署工作。这次现场会如同在草原上展开的一场大阅兵,擂响了决胜“两基”的战鼓。

  2005年年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先告捷,成为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施以来第一个实现“两基”目标的省级单位。其他西部省份也开始了向“两基”目标的最后“冲刺”。“两基”攻坚,形成了万马奔腾之势。

  当时光流转到2006年的10月底,中央已下达寄宿制工程专项资金90亿元,西部地区已有4350所寄宿制学校如期竣工;247个县级单位实现“两基”目标。

  2006年11月23日至24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现场汇报会在广西召开,西部“两基”攻坚进入了决战决胜的重要关头。

  多管齐下筑起“两基”丰碑

  西部“两基”攻坚战启动两年多后,在攻坚一线已经有许许多多让人炫目的亮点。

  内蒙古草原,八桂大地,雪域高原,玉门关外……一座座崭新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取代了年久失修、风雨飘摇的破旧校舍;成千上万的西部农家娃,不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一套套卫星接收设备运进校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越过高高的大山,走进边远的校园……西部农村教育迅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寄宿制打通“两基”瓶颈

  2006年8月16日,在广西天等县的历史上,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一大早,十里八村的老百姓便不约而同赶到天等县民族中学,参加新校舍落成典礼,庆贺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寄宿制学校。

  2004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学校拔地而起。

  而在几年前,西部农村孩子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去上学是很常见的。缺乏必要的寄宿条件成为制约西部“普九”的“瓶颈”。因此,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重点也就放到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上来。

  “孩子要上学,形势不等人,学校早一天建成,孩子就能早一天接受教育。”国务委员陈至立多次强调。

  2004年2月19日,由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共同拟定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出台。

  一时间,荒漠竖起脚手架,高原响起轰鸣声。

  各地建设寄宿制学校的热情空前高涨。孩子们像过节一样跑来观看,乡亲们像当年支前一样赶来帮忙,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各地还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为寄宿制工程开“绿灯”。截至2006年6月底,各地累计减免“寄宿制工程”建设收费5亿元,占工程总造价的6.4%。各地还加强了对工程的监督检查,严把工程质量关,努力把寄宿制工程建成“精品工程、阳光工程、民心工程”。

  重庆巫溪县百步小学三年级的周英是个寄宿生,她的家在大江村,直线距离不远,就在学校的山后面,但翻越这座山需要两个半小时。以前她每天上学要爬两次山,来回5个小时,早出晚归,家长不放心。“现在好了,可以住在学校了。路上节约的5个小时可以用来学习了。”周英这样说。

  “两免一补”留住贫困学生

  李世虎,今年14岁,是甘肃环县秦团庄乡初一学生。因为家庭实在贫困,本来父母不打算让他继续念书了。

  “老师到了我家,说千万别让孩子辍学,因为有了‘两免一补’。”李世虎在题为《“两免一补”让我圆了求学梦》的作文中写道:“我终于又能重返充满欢声笑语的学校了,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闻着课本散发的油墨香气,我感到幸福啊,幸福得都有点眩晕了……”

  在秦团庄乡初中,有近600名像李世虎这样“幸福得有点眩晕”的孩子;在全国,像李世虎这样受惠于“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已经有几千万名。

  西部“两基”攻坚开始后,国家不断加大了“两免一补”的实施力度。2005年,“两免一补”的实施范围覆盖到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据统计,当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用于“两免一补”的资金达到70多亿元,3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从中受益。

  如果说寄宿制学校的落成解决了路远孩子的上学难题,那么“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则有效解决了西部地区孩子入学后巩固难的问题。

  远程教育跨越千山万水

  让身处高山峡谷、密林深处、大漠戈壁的孩子能够看到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广大农村的学生也能听到全国优秀教师的讲课……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而如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正在将这一切变为现实。这一工程是国家为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在2004年全面推行的又一“大手笔”。

  根据计划,到2007年,国家和地方将拿出100亿元,在中西部构建起一张跨越千山万水的远程教育大网。

  在陕西西乡县杨河镇初级中学,不但是工作日,连节假日3台计算机终端也处于繁忙的运转状态。在校长杨功彦看来,远程教育工程真的给学校带来了大变化。就拿新课改来说,要让所有的教师外出接受培训几乎不可能,但是远程项目到位后,他心里有底了!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方便了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效果非常好。

  截至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投入8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0亿元、地方投入40亿元;共配备教学光盘设备35万余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19万余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3.5万余套;基本覆盖了中西部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亿多名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一项又一项工程如百川归海,汇入“攻坚”大潮之中,筑起了西部“两基”的丰碑。

  “攻坚精神”是制胜法宝

  众志成城的决心,战天斗地的拼搏,无私无畏的奉献,开拓创新的胆识……西部广大干部群众正是靠着这种百折不挠、战无不胜的攻坚精神,创造了“两基”攻坚的奇迹!这种精神也成为西部各级党政部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齐攻坚

  行走在西部大地、攻坚前沿,“举全县之力打好攻坚战役”的条幅随时会跃入眼帘,那种情怀令人感动,那种激情催人奋进。

  2006年的春天,是贵州紫云县大营乡大坡村“改头换面”的日子,这里不通公路、没有教学楼的历史,被全村几百人劈山凿石的巨大声浪掩埋在记忆的角落里。40余年来,大坡小学没有自己的教室,上课只能租用农户家的简陋木房。今年,县里决定在大坡村建造一座教学楼的消息振奋了村民,全村男女老少900多人一起参与到修路、建校的工程中来。“在贵州,‘两基’攻坚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副省长刘鸿庥感慨地说。

  “别的官我不抢,这个组长我争着当!”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委书记刘泉自从当了县“两基”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后,就立下了2006年实现“两基”的军令状,集全县之力奋力攻坚。

  在宁夏、在陕西、在四川,在西部的每一个省份,都掀起了捐资助教的热潮,一辆又一辆装载着体育用品、教学实验仪器和书籍的卡车开进了贫困学校,一批又一批城里的老师来到攻坚学校支教,千万只有力的大手握在了一起,为了尽早实现攻坚目标而努力。

  在许多攻坚县,当地县市领导听到宣布本地“两基”达标时,都流下了滚滚热泪。不仅是因为承载了党和国家太多的期望,又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尤其是老百姓太多的支持,更是他们发自肺腑的激动与喜悦!

  知难而上、排难而进苦攻坚

  攻坚,意味着要克服难以想象的难,趟出前所未有的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艰苦,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基础差,不少地方几乎是在零起点上进行“两基”攻坚。仅在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项目县就有61个,海拔3500米以上的项目学校有403所。在这些连生存都十分困难的地区实施“两基”攻坚,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面对艰难困苦,攻坚地区靠着“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决战在“两基”攻坚战场。

  马永祥,甘肃省临潭县原教育局局长。“两基”攻坚打响以来,他虽身患癌症,依然日夜奋战在“攻坚”第一线上。2006年2月,他长眠于这块热恋的土地。弥留之际,他还惦记着偏僻乡村小学的建设和自己帮扶的10名贫困学生,叮嘱教育局的同志,一定要在新学期开学前让孩子们搬进新教室,并对家人说,无论家里多么困难,也要帮助那10个孩子完成学业。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岑牙村小学综合楼,建筑面积只有538平方米、6间教室,但建设时间达4年之久。因为整个楼都是当地群众从都柳江边,沿着4公里的崎岖山路,一点一点“扛上去”的。村长半开玩笑地说:“问我这栋楼面积有多大,我不知道;问我这栋楼有多重,我最清楚!”

  “要搞好‘两基’攻坚,就要有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一位攻坚干部这样说。

  讲究智慧、富于创新巧攻坚

  西部地区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平衡,民族文化差异也很大,如何因地制宜地做好攻坚工作呢?讲究智慧、富于创新成为西部人的法宝。

  拥有崭新的教学楼、寄宿楼和现代化食堂的内蒙古多伦四中是在撤并3所学校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当初国家给了寄宿制工程项目款,是把它都投向需要升级改造的3所农村初中校中的一所,还是另想办法?我们经过慎重考虑,结合布局调整,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集配套资金684万元,与国家寄宿制学校工程资金捆绑使用,建起了新学校。这一下3所中学的学生全部搬进了新学校。”多伦县教育局副局长唐晓杰道出缘由。

  把国家投资当成“发酵剂”,围绕它千方百计筹措教育经费,把宝贵而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内蒙古在“两基”攻坚中的“创新”。靠着这一法宝,内蒙古把近三年国家给的8.4亿元资金扩大到了20多亿元。

  在“两基”攻坚中,高原人也因地制宜想出不少好“法子”。

  泽库县民族中学矗立着一座高高的太阳能教学大楼。原来,在青海,大部分高寒牧区的年采暖期长达七八个月,学校靠烧牛粪或烧煤来采暖,代价昂贵。泽库县利用高原地区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用太阳能建筑解决了全县中小学取暖问题。如今,利用太阳能取暖成为青海高寒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

  西部人就是这样用苦干、实干加巧干的气魄和智慧,为更多的西部学童播洒教育的甘霖。

  政策阳光照亮决胜征途

  进入2006年,西部“两基”攻坚到了最关键的年头,许多最难啃的“硬骨头”都要在这一年拿下。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这一年作出了一项又一项重大决策,助推农村教育发展。“两基”攻坚也随之提速。

  特岗教师创新教师补充机制

  这一年,“特岗教师”这个前所未有的称号在中国西部出现。

  针对西部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四部门联手推动,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决定从2006年起的5年内,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

  特岗计划出台后,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应聘。截至今年8月底,1.6万名大学毕业生已经奔赴西部地区260多个县2850所农村中小学。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8月20日,广西师范学院举行了“2006年广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设岗位教师出征”仪式。伴随着充满朝气、雄壮嘹亮的歌声,766名特岗教师踏上征程。

  “既然爱的选择让我们站上讲台,那我们就安贫乐道、无怨无悔。”新疆首批农村特岗教师、22岁的维吾尔族青年阿布都乃比感到无比自豪。包括阿布都乃比在内,经过严格选拔产生的首批1038名农村学校特设岗位教师,已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个地州20个县(市)的农村学校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谱写着华美的青春乐章。

  新机制为西部教育带来新希望

  2006年的春天,尽管春寒料峭,但对于西部农村孩子来说,这个新学期却格外温暖,因为从今以后他们上学再也不用缴纳学杂费了!

  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它犹如一声春雷,光照天际、声震神州!亿万农民为之振奋,教育工作者为之欢欣,所有受益的农村孩子更是心花怒放。

  新机制提出,在2006至2010年5年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我们学校今年一张收费单都没开,这是新学期让我最开心的一件事。”今年2月18日,陈后灵,这位重庆大山深处石鞋中学的校长说起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时,满脸笑容:“说实在的,孩子拿着明白卡回来,我还不敢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开学才知道,果然不用交钱了。”在石鞋镇,一些家长高兴地跑到学校门口去放鞭炮、舞狮子。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共落实改革资金133亿元,各地落实改革资金77亿元。这一政策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5000多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的农家娃得以重返校园。农民的教育负担得到了切实减轻,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

  新《义务教育法》铸就义务教育发展里程碑

  2006年6月29日,一个重大事件将永载教育史册,那就是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高票通过。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使我国义务教育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新修订的法律更加强调了各级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分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的范畴。

  新《义务教育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指路航标,也大大推进了西部“两基”攻坚进程。今年9月1日新法正式实施后,神州大地掀起了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新高潮,各级党政部门依法履行政府职责,落实义务教育公共财政经费保障体制,切实推进均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义务教育管理与监督……义务教育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党和政府推出的一项项新举措,犹如一道道和煦的阳光,温暖着西部农村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也照亮了西部“两基”攻坚的征途。

  但是,面对2007年要全面完成攻坚任务的宏伟目标,前面的路途仍然艰难:

  截至目前,西部地区还有近百个县没有实现“两基”,而这些地区都是条件最差、攻坚难度最大的;已通过验收的县,也面临着艰巨的巩固任务;

  寄宿制学校建起来后,配套设施需要继续完善,学校管理水平亟待提升;“两免一补”让无数农村孩子重返学堂,但仍然有很多的贫困家庭学生还需要资助;

  远程教育在设备基本配齐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如何用好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补充新的合格的农村教师,提升现有农村教师素质,更是需要持之以恒加以解决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存在的初中生辍学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

  要想攻克最后的堡垒,在2007年保质保量地完成西部“两基”目标,任务还很艰巨,困难依然不少。

  但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群众作强大后盾,有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有相关部门和教育战线员工的倾力奉献,我们看到,决胜“两基”的曙光已经出现!我们坚信,让西部所有农村孩子都享受到良好教育的宏伟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

  放眼望去,在神州广袤的西部,昔日荒凉贫瘠的土地春风吹过,孩子们欢快地走进学堂。孩子们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他们的脚下,是孕育着希望的成才之路!

  (记者 续梅  符德新 王友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