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的一个贫困县,几年前,全县仅有教师4400余名,加之每年自然减员,教师缺编问题非常突出。近年来,大通县每年都公开招考录用教师,但因数额有限,问题始终得不到明显改善。
2006年,国家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通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局有关领导意识到这是解决教师不足“瓶颈”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们积极争取名额,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为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逐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的难题。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录用“特岗教师”最多的贫困县进行了深入采访。
两年里,大通县迎来188名“特岗教师”
2006年,“特岗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大通县就迎来了93名教师。两年来,全县共招录“特岗教师”188名,全部分配到了乡镇中小学校。188名“特岗教师”80%来自青海省各地,还有20%来自省外。他们大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持有教师资格证书,整体素质比较强,进入角色快,普遍受到了乡镇学校的欢迎。
大通县教育局人事科科长马海玲说:“以前,我们这里的农村学校,特别是乡以下学校,存在着整体教学水平低、教师队伍层次不高、欠缺专业教师等一系列问题。比如我们十分需要英语、地理专业的教师,但是应聘人员不是学历低,就是招不够,就算勉强招够了,水平也不高。自从‘特岗教师’来了之后,我们这里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选择余地大了,来的教师分派到基层后普遍反映都很好,学校好管理、自身起点高、学历高;在培训上既缩短了上岗时间,又能很快进入角色。”
正值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记者赶到大通县极乐中学,听说记者来看望“特岗教师”,他们放下课本就匆匆赶过来,一时间,不大的屋子被挤得满满的。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有1400多名学生,两年里,这里补充“特岗教师”17名,是全县录用“特岗教师”最多的一所学校。
通过与“特岗教师”们交谈,记者感到,上岗仅一年的这些年轻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已有了不少的体会和感悟,他们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和责任感。
他们希望成为有特殊贡献的教师
李凤莲,青海民族学院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是大通县多林中心学校的一名“特岗教师”。因为工作认真、吃苦耐劳,受到所在学校领导称赞,并且还兼任学校的德育干事。我们走进她的办公室时,她正埋头批改学生的作业,直到我们走到跟前才反应过来。
李凤莲说:“我是2005年的毕业生,起先在大通县民政局锻炼了一年,应聘‘特岗教师’后被分配到这里,觉得很满足也很开心。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一直梦想着当一名教师,大学毕业后以为跟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没想到‘特岗计划’圆了我的教师梦!”
李凤莲最难忘的是一次家访。她的班上有一个学生成绩差,又调皮不听话,作业也不交,请家长也没人来。她决定周末去家访。路很远,等到了那个学生家中时都快中午了。家访后,天都黑了,李凤莲走在路上心里直害怕。后来,碰上一个学生家长,硬是开着摩托车跑了两个小时的路程,才把她安全送上了前往县城的大客车。李凤莲说:“当时心里暖暖的,感觉教师是那么崇高。家长的关怀、领导的体贴,都让我觉得只有干好本职工作,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
2006年到岗的青海民院数学系毕业的乔玉平,担任极乐中心学校八年级数学课教师。他说:“刚来时,学校校舍简陋、教学条件差、学生基础差,感到眼前看到的一切与想象的大不一样。可是,在工作中这种失落感很快就消失了,学校从各方面关心我们,工作中大胆使用,老教师耐心传帮带,尤其是农村教师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很感动。”
马秀梅的一番话则代表了“特岗教师”们的共同心愿,她说:“到农村学校做一名教师,我们将会获得一笔终身受用的财富。艰苦的环境、默默耕耘的前辈、朴实的农村孩子,增加了我们献身基层教育的信心。我们要尽快适应,努力工作,让农村的孩子满怀知识,走出大山。”
马海玲还给记者介绍了几名“特岗教师”中涌现出的佼佼者:大通县青林乡中心学校的熊玉英、东峡镇田家沟小学的李生芳、新庄镇中心学校的马玉琴……尽
管3年后这些特岗教师都面临着重新选择,但是许多“特岗教师”都表示,如果国家政策给予切实的保障,希望能留任下来继续工作。他们说:“我们现在是‘特岗教师’,希望努力变成有‘特殊贡献的教师’。”
为“特岗教师”提供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特岗计划”实施以来,在一些地方还在犹豫、观望,甚至不愿做的时候,大通县政府抢抓机遇,立足长远,在实施农村“特岗计划”这件事上,走在了全省前列。为了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来到大通县,他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为“特岗教师”提供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他们在校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为“特岗教师”提供住房;为保证“特岗教师”安全过冬,学校领导手把手教“特岗教师”如何生炉子,如何防止煤气中毒;为“特岗教师”全部配备了指导教师。
据大通县教育局人事科科长马海玲介绍,县教育局每年对“特岗教师”进行一次考核,合格者将会受到表彰和嘉奖。多林镇中心学校童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共招收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7名,经过半个月的一帮一、听课后都能正式上岗。他们热爱教学工作,勤奋踏实,虚心学习,善于钻研,业务能力提高快。此外,他们大多本科毕业,综合素质较高,知识面广,善于与学生交流,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喜欢,工作成效明显。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年轻的“特岗教师”们仍顾虑期满3年后的去留问题,希望“特岗教师”政策能够不断延续并日益完善。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青海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说,“特岗计划”的实施将是我省未来几年农牧区中小学补充教师的主要方式和渠道。所有“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各方面考核合格、自愿留下的将全部在编制内吸收。
(记者 陈巍 通讯员 陈丽娜)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