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处于低谷时,重庆有这样一所民办中职学校,学校每年毕业1000多名学生,仍然供不应求。学校秉承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并作为立人之本、立教之本。学校曾被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经济贸易委员会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这所学校就是重庆行知技工学校。
一切都有些不可思议
重庆行知技工学校创办7年来,一直租用井口镇的一个厂办学校为校址。
沿着厂区内一条窄窄的马路,踏进简朴整洁的校园,一种洁净、严谨、和谐之感扑面而来。
近3000人的学校没有保安,学校前后门敞开,学生们不会随意外出;外面的人也不会进校卖东西,因为没人买。
学生寝室里被子四四方方,枕头、背包、箱子、洗漱用具、鞋子等干净整洁,连摆放的方向都整齐划一,俨然如军营一般。
在全校4万平方米的校园内没有一名专门的清洁工,但校园始终都保持着洁净。没人专门安排和划分清洁责任区,师生们会主动打扫。学校放学也从不安排学生做清洁,因为没人随地扔废物、没人随地吐痰,即便是外来客人偶然留下了废物,师生们都会自觉地很快清除。
学校实行先读书后缴费,毕业之前随你什么时候缴都行;学校实行了无人监考制;食堂打饭实行自觉找补制,钱箱没人看管,但没人在找补时多拿钱;洗碗槽内看不到剩饭……
无论走到哪里,“老师好”的问候声就会跟随到哪里。每个学生都非常有礼貌,同学之间也彬彬有礼,互相谦让。
学校的书本是根据企业要求,由学生自己用电脑设计,自己装订成册;实习生产的产品自己搬运,学校从不请“棒棒”(搬运工)……
许多不可思议的事,在行知校园却是如此自然。
首先培养有人格魅力的人
重庆行知技工学校校长吴安鸣,曾在陶行知创办的重庆育才中学工作过11年,耳濡目染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要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办一所‘原汁原味’的陶行知的学校”,成为她人生追求的目标。
吴安鸣认为,学习陶行知重在“执行”,把德育融进教育的每一根血脉。听懂容易,想透难;看懂容易,学到难;学习其理论容易,从本质上创新难。但是,真心爱教育、爱民族的教育者,会一直去思考、去实践、去研究这个课题的。
行知技校每年要进行四个内容的调查分析:一是每届新生的素质调查;二是对企业的需求标准进行调研;三是对每年在企业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四是对每年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
在对30家企业的调查中,学校发现企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98%以上的企业是以身体健康为基础,首选人品好,其次才是技能和成绩好,只有2%的企业是首选技能和成绩好。从以上四个方面的调查,行知人清楚地看到中职教育服务的双重对象(学生和用人单位)需要学校教育给予什么,才能使学生们终身受益。
学校的德育设计把握好了解决价值观和方法论两个关键,使观念和方法同步作用,先培养有人格魅力的人,然后再教有正确思想的人去创造事业的奇迹。
学校把德育融进了全面的课程设计和学生的生活之中,将品德教育渗透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师生生活的每一个时空,使德育与技能教育、文化教育不再分离。学校对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如何渗透德育内容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改革。
学校还专门设立挑战性学习课程,带领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业、个性优势,同时也考虑到他们的性格弱点,帮助他们成功地完成学业和完善人格,使他们真正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行知学生“包换包退”
在分配安置问题上,学校给企业的承诺是:行知的学生与众不同,用了再定,一个顶俩;试了再说,包换包退。
事实如何?
行知技校的学生在重庆宗申、隆鑫等几十个企业就业,他们的表现获得了普遍好评:工作上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该校副校长薛政忠讲了一个故事,一天下午,隆鑫集团已经下班了,突然来了一辆运送零配件的外地货车,因为司机要连夜赶回,需要马上卸车。在隆鑫工作的21名行知技校的学生,自觉地集合到了需要卸车的地方,把货物卸下并搬进库房,尽管这不是他们分内的工作。
一位从四川仪陇来的姓莫的学生家长,指着身边的儿子说:“他从这个学校毕业,现在在隆鑫集团搞库房管理,每月1000多元工资。”然后,他又指着一旁的女儿说:“她也在这里读书,由哥哥给她出学费。”当被问及:“为什么把两个孩子都送到这里来?”她说:“这里教育得好,脾气再古怪、再调皮的娃娃都能改好,回去还帮家里做事。每次开家长会,许多家长都会受到教育。”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4月1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