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社政司党支部召开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动员会

袁贵仁副部长出席并作重要发言

  3月18日下午,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就扎实有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工作作了深入思想动员和具体工作安排。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部直属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袁贵仁同志出席支部会议并作重要发言。

  袁贵仁同志指出,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二阶段是关键。必须要充分认识做好分析评议工作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分析评议阶段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作用;必须从党性上进行剖析,联系思想实际,联系工作实际,在武装头脑、提高素质、推进工作上下功夫;必须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带头谈心、带头自我剖析,带领全体党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  

  袁贵仁同志就分析评议阶段如何确保取得实效重点谈了三点看法。

  一是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开展纵向、横向等多种形式的交心谈心活动,加强司内干部和党员同志之间、同志与同志之间的思想沟通、感情交流,营造良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氛围。每个党员都应襟怀坦白,实事求是地向组织、向同志敞开思想,找出差距,多作自我批评,虚心接受组织评议和群众监督。任何人都难免存在缺点错误,有了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不仁、讳疾忌医。要始终抱着与人为善、团结同志、相互帮助的目的,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角度,诚恳地给身边的同志提意见。对来自组织、群众和同志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尖锐甚至刺耳的意见,要闻过则喜,虚心采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不可有任何的委屈感和怨气,更不能有抵触情绪。要在广泛听取、正确对待和虚心吸纳组织、群众和同志们的批评意见的基础上,深刻剖析自己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是突出先进性教育的重点,找准先进性方面的问题。(1)要突出思想重点,在思想上找问题。要始终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通过先进性教育,进一步增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2)要突出工作重点,在工作上找问题。要着眼于执政意识、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分析评议是否在工作中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从而推动事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3)要突出作风重点,在作风上找问题。作风问题至关重要。要对照“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分析评议是否自觉地做到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自觉按“为民、清廉、务实”的标准要求自己。

  分析评议阶段问题找得准不准,决定着分析评议阶段工作的质量高不高,整改提高的方向对不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成效明显不明显,也反映着第一阶段学得好不好。查找问题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当问题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时,要多找主观原因;当主观原因中既有工作方法问题又有世界观问题时,要多从世界观上找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使剖析和批评紧扣主题,增强针对性、准确度和清晰度,才能实现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的根本性转变和质的飞跃,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加强党性党风锻炼。

  三是深入进行党性剖析,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先进性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标。提高素质的前提是认识到自己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方面的不足。所以撰写好党性剖析材料很重要。剖析材料要结合中央要求和思想工作实际,从讲政治的高度,以严于律己的态度,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解剖。要认真检查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上和作风上的差距和不足,深入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切实做到反思和剖析要坚决而不含糊、全面而不片面、深刻而不肤浅。要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提出实在具体、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促进自己更快地进步。要在分析评议中坚持边议边改、边改边学。改进工作,贯彻先进性教育始终,在每个阶段已经认识到、需要改进也能够改进的,要立即改进,以不断保证先进性教育的成效。学习也要贯彻先进性教育的始终。要继续深入学习,提升自身的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在把握新时期保持党员先进性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位同志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通过分析评议增进团结,提高素质,改进工作,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党支部书记、司长靳诺同志在主持会议和动员时说,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一是要明确分析评议阶段的中心任务、主要特点、具体要求和工作原则,每位同志都要实事求是地找差距、摆问题、查原因、挖根源;二是要结合司里干部队伍特点,正确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这种形式,把握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既不走过场,也不能搞偏;三是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分析评议阶段规定性动作,精心组织、认真开展好这一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为搞好整改提高阶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