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云南元谋支教,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西藏、到重庆……同济大学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怀着满腔赤诚和报国之志,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倡导的“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模式就在同学们一次次走进西部的实践中清晰地显现出来。
2004年4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刘英俊在结束了为期8个月的援藏志愿服务之后,毅然放弃了条件优厚的录用单位,向团西藏区委和拉萨市建设局递交了留藏工作的申请。而此前作为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他,已经因在西藏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自治区领导的好评。他告诉记者:“留在西藏工作更有意义,因为这里更需要我们这些专业技术性强,勇开风气之先的青年大学生。”刘英俊的故事迅速在校园里传开了,同学们不仅敬佩学长的勇气,更深刻地领悟到,服务西部光靠满腔热情是不够的,更要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
为此,学校在常规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组建起“专业志愿者”队伍,以学校优势学科群为依托,在大学生的亲身实践中,发挥着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的智力辐射作用。该校MBA研究生陈洪涛,在云南省参加志愿扶贫期间,担任了孟连县勐马镇镇长助理。他和同伴们深入贫困村寨,建立起贫困学生档案,为自己正在建设中的助学网络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有着大型企业集团、外资单位工作经历的陈洪涛,在了解到县里一家大型橡胶生产企业正面临危机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橡胶公司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并带领橡胶公司的高层领导到上海实际考察,协助他们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使企业避免了损失。
为使服务西部工作做到经常化,思政工作更富实效性,同济大学进一步加强了志愿服务基地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了云南元谋、甘肃定西、重庆万州等多个服务基地。
实践表明,基地化建设可以将短期内不能完成的实践项目带回学校继续完成。重庆万州处于三峡库区腹地,三峡工程对区内环境的影响较大,同济学生已连续多年赴万州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基地后,有许多不能在当地及时解决的环境保护问题,志愿者们就在当地采集样本,再回学校集中科研力量继续攻关,最终形成科研成果服务当地。在云南元谋,同济大学的研究生以学生科技服务的方式展开调研,经过两地多次往返,数次接力,形成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云南元谋城镇化之路的研究》报告,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有满腔爱国热情,有学科强势支撑,还有基地长效研究,多年来,同济大学在西部志愿服务中,逐步搭建起塑造大学生人格的平台,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志愿服务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始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放在育人工作的首要位置,教育学生真正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这个“魂”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个“根”。
同济大学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在其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知识、能力、人格”各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实现“知、行、感、悟”的统一:在认知国情、社情、民情的基础上,产生对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发展规划的深刻思考,真正将自我发展需要与为祖国作贡献结合起来。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2月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