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争优创先良好校园风气

重庆大学将“三下乡”铸成品牌

  日前,重庆市云阳县莲花乡建强村开通了“电子村务网站”,小小的“电子政务室”被乡亲们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位李姓的大爷说:“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见过什么‘电子’、‘网络’,今天就是专门来开开眼界,看着科技进步了,祖国富裕了,这辈子也算没有白活。”

  “电子村务网站”是重庆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该村建立的,他们把莲花乡的退耕还林手册以及历年的账务、移民搬迁的对接手册、宅基的审批情况、扶贫救济款的发放情况都完全公布在网上。建站一年来,共有2582人次访问了财务公开网站。

  长期以来,重庆大学把“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每年的“三下乡”,学校按照“重点组队,分散返乡”的原则,统一组织近20支重点团队参加实践活动,先后组织10万余名学生,深入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把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带到农村的村落垸坝,带到农民朋友的田间地头。

  由80名同学自发成立的“三下乡”与“三个代表”理论研究会,现已发展成为拥有会员8000余人且在学校颇具影响力的社团组织,对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修养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去年,该校博士生团在巫山实地考察后,提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建立库区水体主要环境监测参数的动态可视化模型,为环保部门预防和监控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预测工具。活动结束时,团员们撰写了一份8万多字的调研报告--《巫山县经济及环境、旅游、矿业关系》,提交给了巫山县委、县政府,现在它已经成为该县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据该校校长李晓红介绍,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和自信心,在校园内形成了勇于锻炼、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2002级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参加了綦江县篆塘镇的“三下乡”活动后,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学生党员人数现已占到了班级总人数的35%。

  如何使“三下乡”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是重庆大学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建立健全了动员机制、投入机制、激励竞争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利用下乡成果,努力做好后续教育和引导工作。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将社会实践列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参与素质拓展计划的有效形式,列入学生综合测评的内容,与创先评优结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重庆大学连续14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成为学子们迈入社会的重要经历。每到暑期,寻找社会实践机会已成为重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重庆大学党委书记祝家麟:努力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重庆大学经过20余年的探索,在注重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求真务实,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以社会实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特色之路。

  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要把握大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和自身特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启迪思想,笃信理想,塑造灵魂,接受锤炼;要充分注重与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以理论阐释的深刻性,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才能达到思想认识的全面提升,才能增强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2月6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