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大连医科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学院的几名学生下了课就往辅导员办公室跑,因为那儿是他们的临时“编辑部”,那里即将诞生他们自己编写的德育教育读本--《我与党员面对面》。
说起这本书,作为发起者之一的张倩同学充满了自豪。张倩是学院的团总支副书记,每次组织同学们进行党团活动时,大家的积极性都不高,经常有人借故不参加。虽然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得很紧,但是许多内容和形式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德育,想说爱你不容易”。上学期的一天,张倩读了校报刊登的一位教授的专访后,非常受感动,突发灵感,产生了让同学自己采访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编成一本书,再发给同学们看的想法。
她把想法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说,得到大家一致支持。于是,他们以团总支的名义立即在全系学生中征集志愿采访者,没想到报名者异常踊跃,全系240名学生共有100余人报名,最后他们从学生党员、积极分子、普通学生中挑选出40余人组成采访组,采访的主题确定为“我与党员面对面”。
这个活动得到学院党总支的积极支持,他们与学生们一起商定采访主题,帮忙联系采访事宜,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印刷费。曾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专家等称号的教师们成了“我与党员面对面”的主要被访对象。
因为被访者工作都很忙,而且学生在课余时间才能去采访,所以几乎每次采访都要费一番周折。采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内科党总支书记、省职业道德建设标兵朱宁教授的刘晓丹说,那天下午4点多到的二院,本以为是在某个党政机构办公室采访朱老师,没想到却被引领到一个专家诊室,当时朱老师正在给一位70多岁的老人看病,周围还有许多患者在排队等候。于是,他们就在诊室里边看边等,正是在“等”的一个多小时里,学生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面对着大部分都是老人的患者,朱老师在询问病史、解答疑问时非常耐心,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如何吃药,一次吃多少,等等,直到患者满意才看下一位。刘晓丹说,朱老师的言传身教使自己懂得了到底什么才是“高尚的医德”。
参加完“我与党员面对面”活动,不少学生都变了。有名学生以前特别不愿意参加党团活动,但他采访一位老党员后深受感动,写下了“党员的责任是一种甜蜜的负担”的感言,这之后,参加党团活动成为他的一种“乐趣”。还有一名学生平时“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医学书”,采访完多才多艺的博导后,他开始关心起班级活动来。大连医科大学的学生非常喜欢这种互动、对话的教育方式,正如一名学生所说,采访身边的“楷模”,比看书上和电视上的“英雄”感受更生动更具体。
目前,《我与党员面对面》一书正在排版印刷。看着自己编写的“巨著”即将出版,作者们都非常兴奋,而周围的同学们也都在期待着早日看到他们的“杰作”。张倩透露,他们又开始构思《我与党员面对面》的姊妹篇--《与优秀生面对面》,里面将记录品学兼优同学的动人事迹,让自己再被同学感动一次。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4月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