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从“物质脱贫”迈向“精神致富”

――上海高校将帮困助学纳入育人成才体系

  上海中医药大学大一学生孙悦礼的故事近日在上海街头巷尾传颂。一个受社会捐助长大的贫困学生,用无数次投身公益活动的行动和馈赠资助的善款,去实现“希望幸福挂在每个人脸上”的期许。在他的家里,一本本捐款证书和一张张三好奖状叠放在一起,孙悦礼用这些来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更以此激励自己“一个被人爱着的孩子,更应懂得分享与回报。”

  孙悦礼,成为从“物质脱贫”迈向“精神致富”的贫困大学生典型。

  “贫”是怎样“脱”的――当阳光照进现实

  “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境贫困而辍学,也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境贫困而上不了学”,这是上海高校的承诺。在复旦大学,记者了解到一个感人的故事。从重庆一中保送到复旦的学生杨虹波家境极其困难---全家四人住在5平方米的窝棚里,每天只吃两顿饭。考虑到家庭生活艰难,杨虹波决定放弃读书,外出打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辅导员姚远通过杨虹波高中班主任找到了他,并耐心细致地说明学校帮困助学措施,关切询问其家庭生活状况和上学路费等问题。经过姚老师的劝说,杨虹波终于答应“先来学校看看”。为了坚定他的想法,姚老师特意到上海火车站接站。当杨虹波在姚老师陪同下来到学校时,他发现学校已经给他安排了一切生活物品,十分感动,终于打消了顾虑。

  自1993年起,上海市政府每年从市财政下拨帮困专项经费,助学贷款成为贫困学生解困的基本渠道后,“奖、贷、勤、补、减”五大帮困助学措施逐步完善。上海高校帮困工作实现了由简单“输血”向完善“造血”功能的转变,并形成市、校、院系三级工作网络。而由于当前国家、地方、院校及社会层面都实行了奖、贷、勤、补、减资助政策,这些经济资助形式又往往缺乏协调,资助经费的发放未达到最佳效率。因此,近年来市教委与市民政局、市慈善基金会等部门协调,统筹高校、社会资助工作,将资助经费的管理与发放统筹到学校归口部门,由学校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审核与发放。

  如今,在复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东华等校都建立了一整套资助审核程序,规定要享受减免学费或困难补助的学生,必须先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先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从而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基本渠道,以勤工助学为主要手段,以帮困奖学金为激励方式,以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为辅助措施,以及学生综合保险为系列保障”的高校资助系统化操作模式,改变了以前部分贫困生单纯依靠学校助学金,对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机会不闻不问,使助学金发放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

  “富”是如何“致”的――将育人进行到底

  复旦大学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比一味施授更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收入和奖学金实现自食其力。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鱼渔兼授”。在调研的基础上,复旦大学开始实施“贫困生双助”计划,用“鼓励学生自助,给予适度补助和争取回馈捐助”的经济资助构架,铺平贫困生的大学之路。同时,用“一个锻炼岗位、一次培训机会、一位辅助师友”的成才扶助构架,铺平贫困生的成才之路。

  随着16号文件的下发,上海高校开始了“如何将帮困助学与育人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如何使帮困助学成为学校育人、学生成才的有效载体”的探索。一系列的探索使各高校形成共识:既要建立完善的帮困助学体系,也要关注贫困生的发展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物质贫困”,避免“精神贫困”。这其中,关注贫困生的人格健康发展,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是挑战难度最大、付出心血最多的环节。

  解开了“心结”,进而就要帮助贫困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取得成就中拥有自信。上海理工大学组织一批批获得资助的贫困学子,为杨浦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提供义务家教,用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家境贫困的中小学生,在社区中产生很好反响。

  真情的投入究竟能带给人多久的感念?答案:永远。在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勤工助学解决经济困难一直是帮困工作重要支柱,90%以上的大学生都通过各种方式参加勤工助学。目前,上海高校已建成校内勤工助学基地100多个,数以万计的贫困学生在学校图书馆、教育超市、校园书报亭、打字复印社、学生活动场所参加勤工助学。近3年来,上海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收益每年保持3000万元以上,贫困学生在勤工助学中获得相应报酬,自行解决了生活及学习条件方面的困难。

  “才”是这样“铸”的――以感恩回报社会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专业一年级学生孙悦礼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小学毕业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一大堆外债和一个病重的爷爷,全家仅靠妈妈打零工每月赚数百元的薪水艰难度日。进入中学后,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原党支部书记王玲俐就和孙悦礼结上了帮困对子,并号召单位职工向他献爱心。职工们每年数百元的资助款如雪中送炭,温暖着这个家庭。“感受着温暖,自然也要温暖别人”,孙悦礼用实践证明穷孩子也能帮助更多的人。此后,不管学校、社区、街道有什么公益活动,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孙悦礼住的小区里有位先天性脑瘫患儿,学习成绩极差,孙悦礼主动利用周末时间上门帮他补习功课,一补就是5年,后来,这位脑瘫患儿竟奇迹般地考上了高中。

  “希望幸福挂在每个人的脸上”,这是孙悦礼的心愿,也是每一个怀揣感恩之心的年轻人的美好追求。2006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刘英俊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贫困给了他坚强的性格,受助给了他温暖的情怀。2003年8月刘英俊成为首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员,远赴西藏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在分配进拉萨市建设局后,由于人手紧张,刘英俊毅然挑起了两个人的活儿,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工作,谦虚谨慎、认真刻苦地学习,踏踏实实积极投身实践工作,很快就成为业务骨干之一。志愿服务一年后,他认识到西藏建设需要大批有文化有抱负的青年人,于是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勘察设计研究院的签约,毅然决定留藏工作。

  物质的贫困只是暂时,精神的苍白才是最可怕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有时贫困本身就是一笔财富,能让人更加体会到获得的不易和真情的可贵,于是,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追求报效国家和人格完善的和谐统一,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履历倍加精彩。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0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