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人才被挖是西部的最大担忧
兰州大学每年总要开几次党委常委会议,讨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这样的会议经常让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大学校长李发伸忧心忡忡。“每到开会前,人事处就会送来一份长长的名单--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人,都是要求调离的。”
在西部的高校中,兰州大学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师资队伍水平都属一流。然而近年来,这所地处中国最西边的部属重点高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过去10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
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本是正常事。但令李发伸感到忧虑的是,目前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流动缺乏秩序。“每每国务院学位办要评博士点了,好多学校就来兰大招人。北大清华他们挖不走人,像兰大这样的学校就成了首选对象。”这不,去年南开、北师大和中科院一个研究所又来兰大招人,兰大当时有3位“长江学者”,他们拉走了一位,另一位也要走,李发伸专门找他长谈了一次,目前还处于“谈判”阶段。
“说实话,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概念同过去不一样了。想留人,你就得掏钱;要引进人才,你就得准备一大笔钱。”李发伸说。
3月5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参加甘肃团的讨论。李发伸向总理建议,用市场经济的杠杆解决西部人才流失的问题,也就是说,国家要在工资制度上向西部倾斜。“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国家就已经采用市场手段加强西部的人才工作。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如果留在北京工作,工资是40多元,转正以后是56元,但是--我讲到这里时,总理插话,他到甘肃河西工作,工资是86元。”李发伸说,“应该让西部人才的工资成倍地高于东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正好相反。”
这两年,兰州大学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决定在4年内拿出8000万元的经费用于这项工作。学校一方面主动出击招贤纳才,稳定校内原有的人才;另一方面着力搞好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给教师们营造一个干事业的环境和舞台。这基本遏制住了教师出多进少的状况。“可以这么说,情况有所好转,但教师流失问题依然严重。”
【背景】西部流失了多少人才
近几年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速度加快,其中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流失更为严重。西部人才流失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现有高层次人才流失加速。2003年甘肃省组织了专门调查,结果显示,1998年至2002年期间,133家科研单位共调出专业技术人员4986人,调入3054人,其中高级职称调出999人,调入30人;中级职称调出178人,调入45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调出78人,调入12人,流出远大于流入。
二是西部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不在西部工作,考取外地的大学生、研究生不回西部工作,人才呈加速递减趋势。陕西省2002年毕业的4600多名硕士以上学位研究生,有80%择业到了东部;甘肃省每年在外省区高校培养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回归率只有40%;青海省每年考入外地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约5000余人,其中返回的人数不足20%。
【建议】
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张玲:重点项目应向西部倾斜
针对西部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多,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西部自身高等院校这一情况,张玲委员提出,国家在高等教育建设政策导向上应该向西部倾斜,增强西部重点学科建设。
张玲指出,从西方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发展史看,政府在通过行政措施缩小地区之间差距中起到了绝对主导作用。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没有向西部倾斜,在进入“211工程”的95所高校中,整个西部地区只有15所,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地区高校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张玲建议,国家要加强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未来若干年的重点建设计划中,要向西部倾斜,并考虑单独设置“西部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张玲还建议,在评审国家重点学科时,评价指标要结合西部高教和学科发展的现状,除了学校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外,还要针对学科的特色以及对地方经济、科技发展的贡献来评价。
政协委员、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智平:给西部高校特殊政策
教育部在全国高校重点建设学科设立的特聘教授岗位,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一人才计划对于高校建设和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王智平指出,由于特聘教授岗位的设立范围基本框定在进入“211工程”的高校,西部地方高校无法享受到这一政策带来的好处。
王智平指出,由于办学经费紧张,西部高校留住优秀人才比较困难,引进优秀人才就更加困难。一所高校要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没有优秀的人才支撑是难以为继的。
王智平建议,教育部要为西部高校人才引进出台优惠政策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为西部地方高校单独设立特聘教授岗位,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帮助西部地方高校尽快提升学科水平,培养学术队伍。
政协委员、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高玉葆:实行人才信息动态管理
高校中高层次、高质量人才健康有序地流动不仅能够促进学术交流、带来学术繁荣,而且能够推动高校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然而近年来高校在人才争夺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特别是西部高校人才流失问题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高玉葆说,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为挖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在对方单位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采取不需要原单位证明,不需要调档案,不需要转户口,一切从头建立的“特殊”办法,将其纳入本单位正式在编教师,并提供优厚的待遇,造成了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工作单位的双重属性或多重属性。这将使西部高校以及综合发展实力处于劣势的高校面临更多问题,不利于全国高等教育的平衡、协调发展;人事档案的双重管理甚至多头管理又互不通气,导致一部分人的劳动报酬重复发放,造成社会分配的不合理;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工作单位的双重属性或多重属性易引发高校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造成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管理上的混乱。
高玉葆建议,尽快制定有利于高校人才流动和规范化管理的政策性措施,以便于统一协调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矛盾;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一个全国高校人才流动信息服务平台,对所有高校的人才资源信息实施动态管理,按照信息的秘密等级给高校职能部门分配访问权限,以便用人单位随时掌握人才资源的使用和流动情况。
【声音】人大代表、西北师大校长王利民:西部发展离不开人才
“西部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不仅外部人才难以引进,而且本地人才难以留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力加强西部本地区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王利民代表说。
王利民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收效快、效果明显、能迅速转化成生产力的特点,而西部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走知识经济发展道路,其关键取决于高科技人才和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西部高校必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
“此外,西部农村教育发展也需要西部高校的支持。”王利民进一步指出,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难点在西部,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师资力量的加强是关键。促进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是西部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的责任。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3月1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