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花大力气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人大代表阐释统筹城乡教育理念

  在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教育均衡发展对整个教育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什么意义?各地应怎样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采取什么措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人大代表、广东教育厅长郑德涛: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均衡发展

  【思考】

  郑德涛代表认为,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城乡差距,它是制约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要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实现真正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实践】

  200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东省教育现代化纲要(2004-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义务教育均衡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一。

  广东近几年来在扶持农村教育,促进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一、省财政安排20亿元,帮助解决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二、2003年至2007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三、2003年至2007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英语教育的补助,全面建设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室和语音室。四、2002年至2004年,省财政共拨9.552亿元专款改造了三批共3184所老区、山区和贫困地区小学校舍。五、省财政对全省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六、开展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及山区的对口帮扶活动。

  【计划】

  广东省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东西两翼和山区在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以及受教育机会等方面,与珠三角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去年,广东省召开了全省科技教育人才会议,出台了《广东省教育现代化纲要(2004-2020年)》,提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重点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工程,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化。

  目前,广东省正在制定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意见,明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省级财政在宏观调控的作用,逐步建立县、市、省三级财政共同承担义务教育投入。启动农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标准》和《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校长、教师定期轮换制。继续完善小学入学和小学升初中的就近免试入学制度,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学位分配工作,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源的基本均衡。

人大代表、江苏教育厅长王斌泰:“六大工程”推进农村教育

  【思考】

  王斌泰代表认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经济社会区域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也是不完整的、不持久的。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公平与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实践】

  近年来,江苏省全面启动了推进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和标准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全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第一项工程是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00年10月,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03年年底要全面消除中小学危房。2002年5月,省政府又要求提前一年完成改造中小学危房任务。省财政安排7.5亿元专项资金,全省通过政府配套、减免规费、社会捐助以及盘活闲置资产等途径,累计投入危房改造资金20多亿元。至2002年年底,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校舍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项工程是从2001年起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省政府划拨3亿元专项资金作为启动经费,同时各地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助、闲置资产变现、引入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等途径,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仅2003年布局调整投入就达27.6亿元。3年多来,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第三项工程是2003年全面启动以“新课桌、新板凳、新讲台、电灯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工程。这项工程共投入4.2亿元。

  第四项工程是2004年启动的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实现全省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六有”的目标,即: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

  第五项工程是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使所有师生都能通过网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计划】

  江苏省还提出第六项工程--大力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使每一名适龄儿童都能健康成长,这成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今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全省所有残疾儿童全部享受免费教育。安排4000万元职业教育助学金,资助2万名家庭困难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安排8000万元省政府奖学金,资助4万名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其次,还要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工作。

人大代表、浙江教育厅长侯靖方:让农民子女念上书念好书

  【思考】

  侯靖方代表认为,农村教育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我国其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中低学历人口比例,城市人口中高学历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中高学历人口比例,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成为我国最主要、最显著的教育差距。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浙江今天的小康,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浙江教育明天的现代化。作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省已经开始重视城乡差距这一问题,并着手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并提出了“让所有农村孩子念上书、念好书”的目标。

  【实践】

  据了解,现在浙江农村人口占48%,因此浙江的农村教育涉及全省2100多万农民。针对这一实际,在去年9月召开的浙江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省长吕祖善明确提出:让所有农村的孩子念上书、念好书。“念上书”是指到2007年,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完成15年教育;“念好书”是指不光能够上学,还要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浙江在解决好让农民子女“念上书”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普及15年教育的省份。二是职业教育成为农民子女就学和就业的重要保障。2004年全省有161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29.35万人,普教职教招生基本保持1:1的比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三是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辍学。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念书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解决。仅2004年全省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30万人,资助金额1.5亿元。四是通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破旧危房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为农村孩子“念好书”打下了基础。

  【计划】

  怎样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农民子女“念好书”问题?浙江省提出,首先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浙江省将继续坚持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政策,同时下大决心提高现有的、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教师水准。浙江规定,教师平均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当地政府出台的公务员福利政策,当地教师必须享受;农村教师的培训要由政府“埋单”。省政府决定,4年内省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加快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各地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手段,争取到2007年,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都有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都有教学收视点或光盘放像点,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让农村孩子同样享受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是要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教育生活条件。要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孩子的宿舍条件,下决心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布局调整,实现规模办学;要实施“资助扩面工程”,适当扩大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的资助范围和资助面,省里已决定对农村学校寄宿孩子免费配送营养午餐,确保农村学生每周都能吃上肉;要加大政策资源的统筹力度,将政策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倾斜,向农村倾斜,争取到2007年全省80%的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相对均衡水平,到2010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

  第三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让农民子女“念上书、念好书”的责任要落实到各市县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身上。具体包括:一是落实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15年教育的责任;二是落实稳定提高教师素质的责任;三是落实加强对农村学校建设和逐步实现合理布局调整的责任;四是落实经费保障的责任;五是落实管理体制创新的责任;六是落实实施农村教育发展的目标考核责任。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3月7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