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蜻蜓真的‘飞’回来了”
一天,课间休息时,哈尔滨市花园小学一群学生聚在楼里的绿色大厅,边指点边说着什么。副校长刘玉波正好路过,一个学生告诉她:“老师,花儿上面那两只蜻蜓(仿真)不见了!”
第二天清晨,校长在广播里说了这样一段话:“绿色生态大厅里的两只蜻蜓不知‘飞’到哪里去了?老师和同学都非常想念它们。如果谁知道它们的去处,请你帮助它‘飞’回来吧!”
下午,一只蜻蜓“飞”到了大厅绿色的小河边,双翼那么完整,绿得依然鲜艳。孩子们看到后不禁欢呼起来:“蜻蜓真的‘飞’回来了!”
学校刚落成不久的新教学大楼中,绿色生态大厅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它不仅装点着环境,也充分发挥着育人功能。没有护栏,也没有透明的隔离窗,任鸟儿自由飞翔,任孩子们快乐玩耍。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理性思考,学校说应该理解孩子暂时拿走蜻蜓,因为他们太喜欢它了。
本着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天性、人格的原则,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花园小学德育的循循善诱被孩子高兴地接受了。陆续,绿色生态大厅里又“飞”回来多只蜻蜓:黄色的、蓝色的、红色的……此时,如果还有人问“蜻蜓到底被谁拿走了?”这显然已经不重要了。是教育者的诚信唤醒了孩子心中的诚信。
【代表委员访谈】
政协委员赵勇:抓住关键环节不断求新
全国政协常委、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少工委主任赵勇说,去年暑假,北京市有关部门组织编辑出版了《新童谣》。内容丰富、童趣盎然、琅琅上口的儿歌深受孩子们喜欢,试用中初步取得成效。今年春季开学,北京市的小学生都得到了一本《新童谣》。这说明,只要我们致力于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探索、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一定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赵勇认为,生活社会中的未成年人,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创新的路子要从社会进步和未成年人的新特点中去探索。把握未成年人成长规律,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内容上,把爱国主义教育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结合起来,把民族传统教育同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结合起来,把学习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同学习知识英雄、身边榜样结合起来,增强时代感和感染力;在方式上,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社会实践,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在手段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满足未成年人求新求变的心理,吸引他们主动参与。
政协委员朱新均:把握孩子特点讲求实效
政协委员、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朱新均说,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长期的工作,而要抓出实效,关键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不论是对未成年人还是对大学生,我们都要牢牢把握住核心、重点和基础。这个核心,就是理想信念;重点,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则是道德品质。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最终是要帮助青少年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是需要讲究艺术的。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合适的办法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于课程之中。吟诵新童谣就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在美国考察道德教育时,对他们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施教印象很深刻。美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要上历史课。200多年的历史,在小学是讲故事,中学才真正讲历史,大学则是分若干个专题讲理论,以论代史。再如他们给一年级小学生讲如何走上社会,就用故事的形式编出形象的“十把钥匙”,把怎样做人、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敬老爱幼等等道理都通过故事讲出来。因为分开了年龄层次,接受起来就很自然。
朱新均认为,我们过去的思想道德教育常常流于空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把握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必要的观点、理论要讲,但绝不要忽视了教育的形式。贴近孩子,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不断求新,教育才会有实在的效果。
【新闻背景】德育探索形式多样
我国有3亿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蕴含着新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去年在充分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表达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随后,各地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使2004年成为德育工作极不寻常的一年。
一手抓落实,一手抓创新,多种道德实践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100多个城市举行了18岁成人仪式;“星星火炬代代相传”、“手拉手”、“保护母亲河”、少年军校、“雏鹰争章”等实践活动继续深化;各级团、队组织少先队员到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场馆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同时一些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继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清明期间开展的“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活动吸引了全国830多万青少年参加,网上留言达300万条;“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作品大赛”也吸引了当今中小学生中的“手机一族”。
社会各部门在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以创新和求实的精神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中宣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文化部、中国关工委、国家广电总局等相继作出积极举动:命名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向社会推荐“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小公民道德技术建设”、“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发挥“五老”队伍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少儿影院”等少儿栏目节目播出,等等。
当一首首新儿歌在北京宣武师范一附小唱响进而在全北京的小学生中唱响的时候,形式新颖、灵活多样、适合孩子年龄特点与需求的德育探索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也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方式、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问题再次推为焦点。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3月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