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助理总干事唐虔:中国许多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期间,记者就全民教育的有关问题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教育事务的副助理总干事唐虔博士。

  中国的成就,对世界的贡献功不可没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12年里,唐虔见证了中国人还没有向世界充分展示的事实:中国的有些教育目标比全民教育目标提前,教育发展很多方面走在发展中国家前列,许多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中国已经可以成为“经验输出国”了。

  采访中,唐虔讲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他说,现在全球文盲人数是7.71亿,识字率为82%。而在1990年,全球文盲人数为8.7亿,识字率为75%。10余年间,文盲人数减少了1个亿,其中,中国文盲减少了9000万。中国取得的成就,对世界的贡献功不可没。

  唐虔说,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的目的是审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全民教育的年度监测报告,据此确立下一步的目标。这次会议选择在中国召开,对中国来说是很好的展示窗口和学习机会,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向其他国家学习全民教育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介绍自己的成就。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9亿人口在农村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可以说是“穷国办大教育”。面对200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所提出的六个全民教育目标,中国的教育任重道远。

  扫盲,在考验各国政府的政治决心

  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的主题是扫盲和农村教育。唐虔介绍,现在全世界有7.7亿文盲,文盲总数的2/3集中在全球人口超过1亿的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因此扫盲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主要看这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努力。

  怎么界定扫盲标准?唐虔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扫盲的界定以前侧重于读写算方面,现在加入了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前些年教育界又提出了“功能性扫盲”这一概念。中国也加入了很多内容,中国提出把扫盲和职业教育、成人培训结合。但是,这些后加因素的标准测定更加困难,客观上给扫盲工作带来了困难。

  唐虔认为,经费是各国扫盲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一般占到GDP的3%到8%之间。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在基础教育、扫盲、高等教育等领域作出合理分配?这要看各国政府的政治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用于扫盲的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不足1%。

  一项针对20至30个国家的研究指出,完整的扫盲课程需要400小时。要扫除一个文盲,非洲人均需要47美元,亚洲人均需要30美元,拉丁美洲人均需要61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人均40多美元。到2015年,要扫掉5亿文盲,估计在今后10年大约需要260亿美元,这样才能在实现将文盲率减半的目标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显然,各国目前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唐虔说,扫盲的关键是各国政府要有政治决心。第一,要有有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不要再产生新文盲;第二,要注意青壮年扫盲课程的实施;第三,有利于扫盲的社会环境,提供一些脱盲后的技术培训,构成一种有利的社会环境。

  免费义务教育,各国政府努力实现的目标

  唐虔说,全民教育目标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提倡免费的义务教育。中国政府最近承诺,力争到2010年,在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国带这样一个头,对全球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将是非常积极的贡献,值得各国效仿。

  唐虔认为,每个国家有不同的国情,难以在免费义务教育上实现统一。有的国家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以后,增加了入学率,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在肯尼亚,现任总统竞选时承诺实行全民免费义务教育,入学率增加了30%,但是又出现了教师数量、教室资源跟不上义务教育发展等问题。

  不过,唐虔一再强调,教育经费从来没有足够的时候,即使教育投入较高的发达国家也会感到经费不足,在这里应该掌握一个“度”。

  全民教育,不仅是各国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事

  采访中,唐虔不止一次地谈到国际援助问题。他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民教育中有不同的角色。发达国家也存在全民教育问题。同时,发达国家还肩负着另一个重要责任,即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发达国家越来越发现,贫困在全世界的蔓延也会影响到他们。联合国提出发达国家应把国民收入的0.7%用于外援,这个指标目前只有个别国家能达到,美国用于外援的部分还不足美国国民收入的0.2%。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2003年,在双边的国际援助中,用于教育的投入大概是46亿美元,其中60%用到了高中后教育上,是基础教育投入的两倍。

  假如投向基础教育的资金比例不变,那么到2010年,每年将只有33亿美元用于基础教育,离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和性别平等目标所预计需要的70亿美元还相距甚远。

  唐虔还强调,这些国家援助应该能够表达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重点和愿望,让受援国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而不是根据支援国的需求来支配援助资源。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11月30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