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圆女娃一个读书梦

--扫描我国女童受教育状况

  孙岩是个苦孩子。5岁那年,她的爸爸在车祸中丧生,妈妈又精神失常离家出走。年迈的姥姥靠街道每月发给的百余元生活费承担起了养育孙岩的重担,而上学成了这个特殊家庭的特殊负担。此时,专门资助女童受教育的“春蕾计划”向生活在辽宁省辽源市西安区的小孙岩伸出了援助之手,市妇联将她作为重点帮助对象。2002年,全国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黄晴宜了解到孙岩的情况后,每年拿出600元一直资助她上学读书;

  加日几几是一位生活在滇西北高原泸沽湖畔宁蒗县的彝族妇女,她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1992年,当地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动员女童入学的工作。在参加了各种动员大会和家长培训班后,从未进过校门的她带头将大女儿各各送进了学校,自己也进入了彝族扫盲班。12年过去后,各各去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成为本村第一个女大学生。现在,在乡邻们的称赞声中,加日几几常自豪地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我的女儿再也不会像我一样过苦日子了!”

  李成兰是偏远的青海省互助县的一位大字不识的农民。一家人靠种地的收入连日常的花销都不够,供一双子女上学就更紧张了。为了给孩子交学费,李成兰是村里2600多口人中第一个进入村砂石厂和男人一样靠干重活挣钱的女人,又是村里第一个去省城西宁打工的妇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儿子在2004年高考中取得了全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有人劝她:“供儿子上学就行了,让女儿去打工吧。”但李成兰夫妇都希望女儿和哥哥一样有出息,再苦再累也一直坚持让女儿读书;

  ……像这样的女童、这样的妈妈如今已经越来越多了;“用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成为女童受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这个理由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女童所接受。

  女性是人类社会构成、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半,她们和男性一道形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女童所应享受的义务教育是为她们个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的国民性教育。只有在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做到男女的性别平等,使女童和男童在入学机会、教育质量、义务教育阶段后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机会等方面做到真正的平等,才能为女童今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西部地区的“两基”攻坚也在有步骤地推进,广大儿童少年都已经能够享受到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机会。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国家和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将义务教育普及中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解决提上议事日程,其中就包括了女童教育。

  为了更好地落实《达喀尔行动纲领》确定的各项目标,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初等和中等教育方面的男女不平等,让女性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行动,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增加女性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重点扫除青壮年女性文盲,提高妇女的终身教育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男女两性受教育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妇女获得发展资源的机会逐步增加。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适龄女童基本都能接受义务教育。2004年,女童小学入学率为98.,93%,男女性别差异进一步缩小--从1995年的0.70%缩小到0.04%,提前达到了小学阶段实现性别平等这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而初中入学的性别差异也显著缩小。

  女童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全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十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为保障女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教育系统始终把女童教育作为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积极组织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工作的十条意见》,并把女童教育纳入西部地区“普九”验收的指标体系,指导各地开展女童教育工作,统筹协调教育行政、科研、有关社会团体等力量加强女童教育研究,充分利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资金、理念,加强对女童教育的社会动员。

  1989年,一项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旨在资助贫困地区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的公益项目--“春蕾计划”开始实施。15年来,“春蕾计划”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知名度最高的社会公益品牌之一,其实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目前,“春蕾计划”已经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筹集资金总额累计6亿元,救助失学女童已达150多万人次,兴建了300余所“春蕾学校”。“春蕾计划”资助的不仅是小学阶段的女童,还延伸到了中学乃至大学;“春蕾女童班”不仅设置在普通学校,还设在艺术学校、技术培训学校。同时,“春蕾计划实用技术培训”也帮助女童获得了一技之长,帮助许多女童及其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大大增强了农村地区教育助学的实施效果。在对第一批受资助的女童进行的回访中我们看到,当年险些失学、重又成为贫困母亲的女娃娃们,通过读书掌握了知识,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当上了老师,有的成为医生,有的成了军人,有的回到家乡后成为致富带头人……这些春蕾女童不仅靠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她们的家乡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但是,女童受教育困难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来萍指出。她认为导致女童受教育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经济上的窘迫使家长在保留上学机会上更多地选择男童;二是一些地方的女童受早婚早育等落后习俗影响较大;三是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不平等态度导致女性就业相对困难,造成一些女学生过早放弃学业。来萍介绍说,为改变这种状况,教育部门将采取措施,继续争取女童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女童教育。此外还将联合有关部门修改有关政策,把关注女童教育的重点从小学的入学机会均等转移到初中、高中的入学机会均等,并更加关注女童接受教育的质量。

链接

  达喀尔全民教育六项目标之一,是消除初等和中等教育方面男女不平等,到2015年实现教育方面的男女平等,重点保证妇女拥有完全平等的权利接受并完成优良的基础教育。中国政府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采取了积极行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

  --中国政府正式签署和成功履行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连续制定并实施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在改善妇女和女童(特别是贫困地区女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环境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采取切实措施和行动,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增加女性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重点扫除青壮年女性文盲,提高妇女的终身教育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

  --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女童的入学问题。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制定了专门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农村地区女童的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此外,国家还制定专门政策,保障包括女童在内的农村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资助了大量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这已成为中国政府推进该项工作的重要补充。

  --经过多年的努力,到目前,中国的小学男童和女童入学率差距由2001年的0.07个百分点下降到0.04个百分点。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11月30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