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为了“春蕾”的绽放

  有一组数字在任何时候读起来都是沉甸甸的: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平均每年都有100万名儿童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其中女童占了70%!为了救助这些失学女童重返校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从1989年开始实施“春蕾计划”。15年后,一个数字显示了令人欣慰的成果:150万人次的贫困女童在“春蕾计划”的资助下圆了读书梦,神州大地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公益热潮。

  第一个红瑶女童班

  广西融水县红瑶女童班是实施“春蕾计划”最早的县之一。

  “我非常幸运,我是最幸运的……”,是我们在访问当年贫困女童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当年受“春蕾计划”资助的女娃娃们,如今都有了出息,过上了与她们父母截然不同的生活,这个班的很多同学都成了红瑶族女性的骄傲。凤秀娟是红瑶第一个女军人,兰芝琳是红瑶第一个女医生,兰仙英回家务农后当上了种养大户,是村里唯一的女党员……

  一个女童受教育后,受益的并不止是她一个人。她的家人、乡亲的观念都在发生着无声的变化。广西融水县自1989年后,非常重视女童教育的发展,每年都通过各种途径办女童班。这些班不仅救助了失学女童,也带动了当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女童教育的重视,使更多的女童有了读书机会。

  一位老人的忧思

  为了扩大“春蕾计划”的品牌效应,陈慕华大姐自1993年担任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会长以来,率先垂范,带头率领全家资助13名失学女童。家里人只要工作了,就资助一名,成了她家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年年初,她都第一个将5200元资助款捐给基金会,现在她已经资助了118名失学女童。

  随着“春蕾计划”的深入开展,另一个问题引起了陈慕华的忧虑:春蕾女童小学毕业返乡后,往往被嘲笑为“种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上学无用的论调开始在一些地方蔓延。

  为了改变春蕾女童毕业后“升学无望,挣钱无术,就业无路”的境况,1996年,陈慕华从培养新世纪女性建设者的高度,建议“春蕾计划”设立“全国实施春蕾计划女童实用技术专项基金”,并带头捐款1000元。中国儿基会每年给每个“春蕾班”专门拨5000元作为技术培训经费。几年过去了,女童实用技术培训班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新型劳动力,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女童经济效益”。

  在四川省巴中市,每年有5000多名女童参加各类技术培训。这些女童毕业回乡后不仅脱了贫,还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力军。2003年受训女童人均收入1950元,大大超过全区人均收入水平,以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大户已达1100多户。看到女娃上学能致富,乡亲们纷纷把家里的女娃送进学堂,使当地女童入学率一下达到了99.5%。

  蓝天下涌起阵阵爱潮

  2002年“六一”儿童节晚会,当来自内蒙古的焦陆作为“全国十佳春蕾女童”为敬爱的胡锦涛爷爷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时,激动之情无以言表……十五年来,“春蕾计划”得到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热情支持。

  “春蕾计划”的实施,不仅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还得到了海内外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香港周洁冰女士最先捐赠100万港币作为实施“春蕾计划”的启动资金之后,又陆续捐款200多万元;香港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跃莉女士、香港廖创兴银行廖烈智先生、香港东峻(集团)公司各捐款100万元;台湾妇女界知名人士武佩琴不仅自己多次为“春蕾计划”捐款,还在海外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募集资金。1997年她以耄耋之年、身患绝症的多病之躯,坐着轮椅专程从台湾来京捐款。每年捐赠一万美元,直到老人辞世。“春蕾计划”还得到了许多外国友人的支持和帮助。

  社会各界也都纷纷奉献爱心,中国人民银行倡导并牵头组织全国金融系统各商业银行广大职工,连续三年捐赠780万元资助“春蕾计划”;广东香江企业集团总经理翟美卿继捐款100万元之后,又用1000万元设立专项基金;河北卓达集团、中海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实业银行、宝洁(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更是发挥骨干作用,捐出大额资金或物资救助失学女童。

  人民解放军把救助失学女童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他们深情地提出“把爱献给祖国春蕾,把情洒向第二故乡”。在人民空军和武警部队,上至司令员、政治委员,下至基层干部、战士都踊跃参加“爱心献春蕾”捐赠活动,并一批又一批开办“蓝天”和武警春蕾女童班。空军先后捐款460万元,武警共募集资金近千万元,全部捐助失学女童。

  广大群众更是以满腔的热情支持关注着女童的发展,有的全国劳模捐出了荣获“五一”劳动奖章所得全部奖金;有的公安干警把冒着生命危险与歹徒搏斗荣立一等功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秦皇岛一位港务局水暖公司老工人,自己简朴度日,却从1992年开始把历年义务献血的营养费加上一部分工资收入共3万多元,分多次捐给了贫困地区失学女童。更多不愿留名的单位和个人,在汇款单上只留下了“一个郊区农民”、“一个海军列兵”、“一名退休工人”、“一个也曾失过学的小保姆”等等名字。

  涓涓细流汇成长江,一砖一瓦铸成爱的长城,托举起百万春蕾女童的新生。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11月30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