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扫盲: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2006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全球尚有7.71亿15岁以上的成人不具备基本的识字能力,约占成人人口总数的18%;在许多国家,扫盲计划经费仅占教育预算的1%,政府和全球援助机构对青年和成人扫盲计划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拨款。

  与会的一些专家认为,由于这一数字是按照识字能力来统计的,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扫盲的内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此这一数字可能大大低估了文盲的数量。专家们推测,世界上的文盲的数量可能接近10亿甚至更多。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球文盲人数减少了1亿,而减少的1亿人主要集中在中国(9400万),其他国家在此方面的进展不是很显著。这一速度与2015年文盲减半的目标相比,可以说不容乐观。

  扫盲作为全民教育的核心被忽视

  扫盲是全民教育的当务之急。为促进这一工作,联合国大会已经宣布,2003年至2012年期间为联合国扫盲十年。2003年2月,联合国扫盲十年(英文简称UNLD)以联合国大会决议的形式发起。在这次发起仪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提出:“扫盲不仅是2000年4月在塞内加尔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通过的六项全民教育目标之一,也是其他五项目标的核心。”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当时也为世界扫盲工作敲响了警钟:“我们应为世界上有20%成人是文盲这一事实感到羞愧。”但是,这一重要问题却一直被忽视。

  致力于扫盲工作的公益性联盟组织――国际行动援助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大卫?阿彻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民教育的许多实践者认为,达喀尔宣言后的全民教育运动几乎将资金和政治意愿都集中在正规初等教育的扩展上,而损害了非正规教育的部分,比如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这是极其短视的。多项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与经济产出以及GDP的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而目前由于妇女和穷人的高文盲率制约了一些项目在改善生计、提高收入、提高公民参与度等领域的规划效果,因此只有在特定的目标群体掌握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后,这些项目才能完全实现其目标。研究同时表明,扫盲是消除性别不平等的关键,成人扫盲对于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成人扫盲是很有必要的,但政府和捐助组织需要以更强的政治意愿和资金投入到成人扫盲中。

  扫盲经费需提高到预算的3%

  《2006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在许多国家,扫盲计划仅占教育预算的1%。要使达喀尔扫盲目标的实现取得显著进展,从现在到2015年还需要260亿美元才能使5.5亿人扫盲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助理总干事唐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总数有所增加,但扫盲的经费与1990年以前相比,在各国的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还是下降了不少。而且,很多捐助者忽视了对扫盲的捐助,只有少数双边捐助者和开发银行在捐助时明确涉及到扫盲问题。

  与会的不少教育部长提到,政府首先应对成人扫盲积极承担责任,增加预算,将其作为教育部门计划的一部分来提供资金。国际行动援助的研究表明,要实现达喀尔扫盲目标,这一比例必须提高到3%。

  其次,应建立动员地方资源的机制,注意确保社区中没有人因费用问题被排除在扫盲计划以外。

  第三,政府与该国的非政府组织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比如印度有12万个非政府组织,印度政府注重借助各种非政府组织在各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扫盲工作,节约了费用。

  扫盲师资严重不足

  扫盲教育工作者地位低下,这也是成人教育计划取得成功的主要障碍。在全球范围内,成人扫盲教师的工作条件很差,特别是同正规教育的教师相比。这种状况导致扫盲教师经常性“跳槽”,对计划的实施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国际行动援助对世界各地67个计划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扫盲学校付给教师的工资是小学教师基本工资的25%至50%。有一半扫盲教师的收入是酬金或薪金,25%的教师工资为全国最低工资,大约20%的教师没有任何报酬。被调查对象认为,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扫盲教师的报酬和工作条件。

  扫盲教师除了报酬很低、缺乏工作安全感外,几乎没有培训机会。即使有培训,往往是使用国家官方语言进行,但扫盲教师工作时则需要使用地方语言。例如,有关数学教学的培训特别少,大多数非正规学校课程只有一至二周。与会专家呼吁,如果不认真对待扫盲教师及其培训人员的职业发展,建设更知识化社会的进程就会大大受到牵制。这一问题必须在各国扫盲政策和实践中得到重视。

  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对扫盲教师的培训改革值得其他国家借鉴。莫桑比克为受过7年教育的扫盲教师提供正规的深造机会,这些教师最后被雇用为扫盲计划的全职教师。在巴西,有些课程可以使教师获得成人和青年教育专家资格证书,一些培训计划还包括提供培训后的继续支助。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12月1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