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来了博士团
37摄氏度的高温,没有空调的屋子,200多个农民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地在笔记本上写着画着,把整个屋子变成了“学堂”。
这是发生在湖北鄂东南山区通山县慈口乡的真实一幕。7月14日,由华中农业大学14位教授、博士、本科生组成的“三下乡”科技服务团的专家来到该镇,给农民们带来了科技知识。
“我网箱里的鱼不知得了什么病,天天都有鱼死去,您帮我去看一下吧。”“网箱里的鱼尾巴上长了个红点,请问是怎么回事?”农民们心中有太多的疑问,争先恐后地向专家和博士们咨询。博士们则耐心地一一解答农民们的问题,并亲自到现场给予指导。
中午时分,烈日当头,博士一行在农民们的簇拥下朝该镇塘头邓村橘树园走去。“枝条的嫁接部位低,水分才充足。”“这个枝条嫁接方位不对,应该朝外。”邓伯勋教授一边说一边比划,农民们在一旁连连点头。
在4天的时间里,华中农大由3名教授、5名博士组成的博士团,走遍了通山县慈口乡、闯王镇的养鱼水库和种植着大面积柑橘、西瓜、沙梨的果园。每到一处,农民们笑容满面,拉着博士们不停咨询。
“希望你们能跟通山保持长期联系,经常下乡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因为我们这里太缺乏科技知识了。”镇干部和农民们对博士们恋恋不舍。华中农大在该县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都会派博士下乡送科技,让这里的老百姓早日富裕起来。
小镇上的大喜事
7月16日清晨,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团的第一支队伍一行32人来到了青冈县兴华镇。老百姓听说省城的医学博士要来,早就想目睹他们的风采,同时,一些患病的老百姓更是焦急地等待着医学博士为他们会诊。
这次义诊服务共有心内科、循环内科、神经内科、骨外科、普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儿科、妇产科9个科室,开设了血压检测、体重测量、尿糖检测、妊娠试验等辅助检查,义诊患者共1877人次,其中急重症患者24人次,接受辅助检查512人次,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单2万份,发放各类药品价值5400余元。有许多久治不愈的患者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博士们给他们提出了科学的治疗措施和方案。第一天接受诊治的患者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周围的乡亲和朋友,第二天一大早,坐着拖拉机、马车,从四面八方来了许许多多的老百姓,这下可忙坏了博士团的成员,他们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一心一意地为患者服务。
短短几天时间,博士团的到来成了小镇上的一件大喜事,热情的乡亲们纷纷邀请博士们去家里吃饭,可都被婉言谢绝了,他们说:“我们是来这里义诊的,决不能给老百姓添任何麻烦。”博士团仿佛成了这个小镇里的一员,每一家每一户都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有关人士介绍,该校学工部、团委日前启动实施了“红十字十百千万”工程,组织学生党员博士团开展医疗义诊服务,活动惠及黑龙江省的10个贫困县、100个乡、1000个行政村和1万户农民。
点评:博士生实践服务团
博士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中央今年组织的暑期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之一,选派优秀博士生到地方开展实践服务活动,既是高校在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地方需求,博士生实践服务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扎实开展服务,不论是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升级,还是西部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或者是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博士们都能够有的放矢,献计献策,力所能及地帮助地方解决困难。从活动中,学生们能够深深感受到政府、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基层、农村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对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来说,更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丰富知识面的绝好机会。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8月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