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当年,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唱遍大江南北。
如今,“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群好青年”,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新疆的田间地头、戈壁沙漠,在这片土地上奉献着如诗如画的火热青春。
点燃志愿者心中的梦想
郭朝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一牧场的一名“老革命”,患有严重的膝关节炎,疼痛常常让这位老人整宿整宿无法入眠。
在一牧场医院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张欢欢了解情况后,一次次登门为老人治疗。第一天选定穴位进行针灸,第二天疼痛减轻……第七天疼痛全部消失。
两年来,张欢欢骑着马上山采草药,走遍牧场医治了许多像郭朝阳这样的病人。牧场的人们都亲切地喊她“马背上的医生”。
自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以来,在新疆,和张欢欢一样先后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志愿者多达1300多人。他们来到牧场、深入田间、走进课堂,有的把高科技电脑知识普及到边远地区;有的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倾囊献出,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学生;有的用先进的医疗技术给农牧民送去了健康福音……
这其中,很多志愿者是放弃了在大城市稳定、优厚的工作待遇,毅然投身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之中的。张欢欢说,当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学校开始宣传时,社会责任感告诉自己,应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觉得这样的生命更有意义。”
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蔡晓荣说,2003年西部志愿者计划启动第一年,601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新疆。2004年,团中央给新疆新增大学生志愿者720名。今年7月又有800多名志愿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支援新疆建设。
带来先进技术和观念
“现在,志愿者成了‘宝贝’,一听说又要来志愿者,大家都跑来抢。”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张玉民说,很多县里的“一把手”,坐车几百公里跑来要人。
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防疫站缺乏技术人才,几年前上海市捐赠给防疫站一台先进的精密仪器,结果只能当摆设。2003年第一批志愿者来新疆,防疫站想方设法把烟台大学生物化学系的优秀毕业生田书勇争取了来。田书勇不负众望,找来资料,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掌握了仪器的操作规程,还手把手教会了防疫站的同事。防疫站站长邓志斌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逢人便夸志愿者肯吃苦,有水平。
周磊是个电脑高手,毕业后来到阿勒泰吉木乃县信息中心。在他最初服务的几个月里,便为20几个部门维护电脑180余次,节约计算机维修资金3万余元,同时还积极帮助县里80多个部门维护网络,帮助吉木乃县实现了无纸化、自动化办公。
如今在新疆,提起大学生志愿者,人人都夸“牙克西”。“志愿者个个都是好样的。”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委副书记王伟向记者介绍说,志愿者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兵团的许多单位对志愿者不理解,担心这些大城市来的“娇娃娃”能吃得了苦,能留得下来吗?连王伟都以为基层的艰苦肯定要吓跑几个。可是,志愿者的表现不得不让大家刮目相看。“农场自己的年轻人怕苦怕累,没人肯下农田进牧场。可志愿者呢?顶着大太阳在葡萄园里搞科研,在棉花地里拾棉花。志愿者奉献、吃苦的精神能不令人钦佩吗?”说到这,王伟的眼圈红了。
志愿者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影响了当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现在兵团团场里读书的青年人多了,闲逛的人少了;上网查信息资料的人多了,聊天的人少了;学英语的人多了,打牌的人少了……
无悔选择留在新疆
一年两年,是人生中很短的一段时光。但这段时光里,大学生志愿者们与当地孩子、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学美术的志愿者李远刚来新疆的时候,在一所小学教孩子们画画。后来他被调回兵团团委工作,可学生们没有忘记这位亲切的“大哥哥”,经常给他写信。李远给记者拿出一件他珍藏的宝贝--一张用粉红色卫生纸做成的贺卡。上面是3组图案和3句话。第一组图案:小猫、小鱼,下面写着“小猫想的是鱼”;第二组图案:小狗、骨头,下面写着“小狗想的是骨头”;第三组图案,一个小男孩和一个戴眼镜的人,下面写着“我们想的是老师”。李远一句一句地读着上面的话,读到最后一句,他的眼中一下子涌出了泪水。
像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许多大学生志愿者说:“当地的老百姓总是夸志愿者,其实真正被感动的是我们,是这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给了我们无限的感动和无穷的动力。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意志。”
“我觉得现在的自己是个男子汉了。”郑锦厚,现在除了“志愿者”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兵团农六师11连副连长。他的“战场”就是共青团农场1200亩棉花田和300亩葡萄园。经历短短的服务期,郑锦厚已经从一个带着书生气的男孩,变成了黑黝黝的西北汉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最自豪的事情就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融入兵团的事业,成为一个男子汉。
很多志愿者来的时候只有一年的服务期,然而一年过后,他们中的许多人主动要求将服务期再延长一年。两年过去了,这些青年人深深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一个、两个、三个,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决定将家安在新疆,将根扎在新疆。
当记者问这些志愿者,是什么让他们留恋,以至作出留下来的选择时。邹乃杰说:“是责任心和奉献感”。吴可峰说:“西部人均资源多,而资源利用率低,这恰恰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选择留下,因为我看中了这里广阔的天地。”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8月2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