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边城”,这句话总让人想起一些“沙漠”、“孤烟”、“古城”之类英雄气十足的词汇。2003年8月,我作为一名志愿者,来到了祖国的边城--新疆博尔塔拉的温泉县,在这儿继续我年轻生命的奋斗历程。
媒体采访我们时,常问的一句话是:“现实和理想之间是不是有巨大的落差?”其实,这儿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惊喜,它比想象中的西部好多了!有银行、有网络,镇到中心村之间都修有马路……
奋斗的历程不仅让我们苦苦求索,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更多的乐趣。
我的专业是金融学,因此到了大四下学期,我试图以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来“经营”人生。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当决策者把资源配置到某一种经济行为中,并从中获得收益时,他就丧失了从其他经济行为中获取收益的机会。用经济学术语说,就是“机会成本”。
毕业时,还有几个别的去处,待遇也不错,可我放弃了,也就相当于付出了这一部分的“机会成本”。我把“青春”这一有限的资源投放到了西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我给自己的青春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方案:第一步,做志愿者;第二步,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三步,回到西部创业。
来到温泉,志愿者之间聊天时,常常畅谈当地该如何发展的种种构想。不过,我们明白,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西部的面貌,但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奉献,哪怕只是给这里的某一方面带来变化和发展,都是令人欣慰的,并且我们相信这一两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对后来者也将有所帮助。
对于我自己,这一部分机会成本不是没有“回报”的。除了工作经验外,我了解了大量的风土人情、了解了西部丰富的资源、了解了西部人民的欢乐和疾苦……这些都是我能获得的“无形资产”。
很多人认为我吃了亏,但在我看来,却是“得”多于“失”。
志愿期结束后,我会考虑去大一点的城市努力工作,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再过四五年,不管赚到了多少钱,我依然会回到这个熟悉的小城来。那时候,“知识财富”加上“货币财富”,开拓旅游业,与哈萨克斯坦的商人做生意,都将是我事业的新起点。
也许我的“解构”过于冷静,但我认为,宏大的词汇不应时时挂在口中加以宣扬,理想与激情应深埋于心中。如何剥去浪漫主义空洞而绚丽的外衣,藏富于民,也造福于己,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实现理想,是我们这代年轻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同样是去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们将面对的情形,与老一代“知识青年”面对过的截然不同。我们在做出选择之前,在浪漫主义情怀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理性的成分。无论得失成败,新世纪“知识青年”要走的,肯定是一条不重复前人的新路。
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归纳,就是:人的短暂的一生作为一种资源也是极度稀缺的,我们在对其进行配置时,要综合考虑各种成本条件,然后做出自己无悔的选择!(李纯)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8月2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