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为贯彻人才强国战略,为西部大开发输送新鲜血液,联合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今年已是第三年。三年间,一批批大学生志愿者按照全国项目办的统一部署,奔赴西部大地。时至今日,“西部计划”进行得如何?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在西部还好吗?经过几年的实践,“西部计划”该如何发展完善,如何走得更好?
为了了解志愿者在服务点的工作、生活状况,了解西部计划的实施成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在兵团范围内开展了“兵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调查。对2003年136名二年期志愿者进行了问卷普查,与60名一年期志愿者进行了座谈与访谈,回收志愿者问卷119份,回收率为87.5%,抽样各师40个受援单位发放问卷,回收问卷36份,回收率为90%。为增强调查可信度,与部分志愿者和部分受援单位又进行了座谈和访谈。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志愿者在服务单位都能安心工作,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单位里的业务骨干,在基层作出了骄人的成绩,正在用热情和才干实现着自己的青春价值。
志愿者在兵团
现状一: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者思想准备充分
调查结果表明,服务兵团的大学生志愿者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时,家人、亲人支持率高达79.1%;报名前已找到工作的占87.2%。有74.4%的志愿者认为参加西部计划的初衷是既到西部锻炼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又服务祖国需要到西部作贡献;有14%的人是只想到西部作贡献,只有2.3%的志愿者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3.5%的志愿者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相对素质较高,他们报名的初衷既想实现自我价值,又服务祖国需要,报名前对西部的艰苦条件做了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多次座谈、访谈中,志愿者都说到,来之前以为兵团没水没电,他们有的手机、电脑都没带来;有的女生怕没水洗头发,把长发都剪掉了;有的怕偏远落后,把时髦衣服都留在家里了。志愿者几乎全都做好了吃苦准备,想象中的服务点应该是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偏远的农村,点蜡烛、没菜吃、去破旧的教室给孩子上课,还常常要背孩子过河等。
现状二:志愿者很快适应了新的社会角色
调查结果表明,志愿者到服务单位后有75.4%的人认为在三个月之内就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有17.2%的人半年之内适应,有4.7%的人是一年之内适应,只有1.2%的人认为一直难以适应。兵团所有的用人单位均为志愿者免费提供住宿、被褥、简单生活用品,有的用人单位还提供了电视、热水器、洗衣机、自行车等。30.2%的志愿者住单间,46.1%的志愿者住二人间,23.7%的志愿者住三人间或更多人的集体宿舍。有88.4%的志愿者对服务单位岗位设置满意并感到专业对口。
在兵团基层各方面条件还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各用人单位都是尽最大努力安置志愿者。在实地调查中,许多志愿者都很感动。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在志愿者到来时都召开了隆重的欢迎会,有些地方还敲锣打鼓地欢迎他们,志愿者说像在电影上看到的当年欢迎红军的情景再现,让他们激动不已。很多用人单位还给予志愿者特殊照顾,单位领导经常看望问候,每逢中秋、国庆、元旦等节日,领导都与他们一同度过。志愿者的住宿都是当地相对比较好的,有的和基层领导吃住条件一样(兵团团场有些领导由于工作调动,家不在当地),兵团志愿者每月生活补助除国家600元外,服务单位还补助200元―450元,都已高出当地刚工作大学生(约650元/月)工资收入。志愿者来到兵团后很快心态就趋于平稳,都能够安心在兵团服务。
现状三:志愿者对服务单位有强烈的认同感
在对志愿者为期一周的培训中,兵团项目办特意安排了兵团精神教育,并组织志愿者参观了能够反映兵团屯垦戍边伟大成就的石河子垦区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各师项目办普遍进行当地发展史、风土人情介绍。一年来,志愿者在工作生活中被兵团精神深深感染,对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充满激情。
2003年第一期志愿者中有85%的志愿者愿意留在兵团工作。目前有23人考取兵团公务员。73名一年期志愿者中有13名由一年期改为二年期,有4人考取兵团公务员,有7人留在基层企事业单位就业。有38.4%的志愿者表示只要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愿意在兵团最基层工作。有30.2%的志愿者对兵团已非常了解,有61.6%的志愿者基本了解,只有7%的志愿者还不太了解。兵团本身就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建设起来的。志愿者们愿意为兵团屯垦戍边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志愿者充满青春的梦想,创业的激情很强烈,他们特别渴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作出点成绩,多作些贡献,可是理想和现实毕竟还有些差距,但83.7%的志愿者对自己服务期满就业充满信心。
现状四:服务单位对志愿者评价良好
调研结果表明,有46.4%的服务单位对志愿者非常满意,32.7%较满意;64.3%的服务单位认为志愿者到单位三个月内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17.9%的服务单位认为半年内胜任工作,14.3%的服务单位认为一年才适应,只有3.5%的服务单位认为一年以上还不适应。有96.4%的服务单位对志愿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只有3.6%的单位对志愿者的到来持无所谓的态度。有17.9%的服务单位希望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都留下,78.6%的单位希望单位满意的志愿者留下,有21.4%的服务单位认为志愿者的到来对本单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有67.9%的服务单位认为有作用。
实施对策及建议
建议一: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运行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为一项长期性事业,其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完整和健全的机制作保障。
首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志愿者服务管理网络体系,保证政策执行到位。其次,实行项目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满足志愿者、服务单位和社会公众对项目工作的知情愿望,积极引导志愿者、服务单位和社会公众主动参与服务管理机构的工作,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第三,针对各级项目办的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责任机制,加大责任的具体落实,细化、量化各级项目办的考核指标,促其严格落实志愿者管理服务工作。
建议二:针对“西部计划”的特点,建立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科学体系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为宝贵和稀缺的资源。在西部,尤其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使用和管理。
启动“西部计划”的出发点是要改变落后地区人才短缺的局面,充实基层,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西部计划首先惠及的应当就是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农技、卫生文化事业。除此之外,在人才使用上还应当允许创新,鼓励志愿者在服务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工作,包括公益经商、公益咨询服务等。
建议三:切实改进宣传工作,全面发挥宣传的引导功能
大力搭建各种宣传平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网站的宣传功能,在加强理想主义教育的同时,必须要注重宣传西部地区的现状和发展,提供客观、真实、全面的参考资料,让大学生真实地了解西部,充分做好合乎实情的心理准备。
加强在西部地区的宣传工作,鼓励当地的项目办、宣传部门和媒体对志愿者服务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引导当地干部群众正确对待志愿者服务,了解和认识“西部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扫除志愿服务的群众心理障碍,为志愿者服务营造良好的氛围。
建议四:确立志愿者管理属地、服务地和服务单位两地三方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两地三方协管的管理模式,对志愿者进行全面的跟踪和管理,可以真实地反映和掌握志愿者的全程动态,极大地保证志愿者人员的质量。高校项目办参与服务期的志愿者管理,一方面可以解决志愿者精神归属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校项目办积累丰富的经验。另外,两地三方的协管有助于志愿者管理的相互监督,可以在相互的协作上增进两地的交流和友谊,带动地域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有利于两地的发展。
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是西部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新机制的有益尝试,是为促进人才资源东西互动的一条新途径。它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了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为当代青年报效祖国、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在西部计划实施第三个年头之际,总结经验对于指导今后的工作将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西部计划”以更良好、健康的姿态向前发展,相信志愿者西行之路也将越走越畅。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10月2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