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邓小平关于青少年德育的论述

赵丽霞

  1954年4月8日,邓小平指出:“要做一个好公民,就要从小养成守纪律的习惯,这就要经常做工作”,“培养自觉的纪律,也要有人去教育才行。谁去教育?办学校的干部和教员。所以学校办得好坏,学校的干部和教员起很大的作用。”[1]

  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再次指出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人穷志不要短,越到困难的时候,越要有志气。”[2]

  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3]

  1979年3月30日,针对对外开放过程中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良倾向,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中国人和外国人发展正常交往,这对于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对少数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够,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人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认真注意。”[4]

  1980年1月16日,为了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邓小平同志指出:“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5]

  1980年12月25日,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宣传工作,邓小平指出:“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拚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并强调:“我们继续坚持同对我们友好的西方国家交往,继续坚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是必须在思想政治领域把上述的斗争进行到底。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因此,“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要大力加强工会工作和妇联工作,大力加强共青团工作、少先队工作和学生会工作。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6]

  1983年10月12日,针对精神污染,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出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7]

  1985年3月7日,邓小平指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8]

  1986年6月28日,邓小平指出:“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9]

  1987年2月18日,邓小平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10]

  1989年3月4日,对十年来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严重性问题,邓小平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11]

  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再次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12]

  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强调:“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13]

  注释:

  [1][2][3][4][5][6][7][8][9][10][11][12]《邓小平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22、66-69、92-93、108、135-137、157-158、166-168、180、195、207、214页。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0页。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21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