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北京市教委主任耿学超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会上的发言:坚持“三个面向”加快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

北京市教委主任 耿学超

同志们: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日。首都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员工怀着特殊的感情,深切缅怀这位世纪伟人。1983年,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三个面向”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世纪新阶段,“三个面向”仍然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三个面向”重要方针指引下,首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首都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2003年,全市共有幼儿园1430所,小学1652所,普通中学763所,中等职业学校177所,普通高等学校74所,独立设置成人高校32所,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76所。各类教育的在校生达到280万人、教职工30万人。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占17.5%,接受高中教育的占24.1%。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万人。

  (二)教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目前,全市小学入学率99.95%,初中入学率99.79%,高中阶段教育录取率98.25%,基本实现了“学者有其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多年以来北京市对教育的投入保持连续增长,200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3.95%,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8.86%。

  (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教育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2003年,有来自156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京学习。成为全国外国留学生最为集中的地区。此外,还有2500多名外籍学生就读于本市的中小学、幼儿园。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13个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中外合作举办教育机构42所,在校学生2.2万人。

  (四)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活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初步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多种体制共同发展教育事业的新格局。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完成了高等院校管理体制调整,形成了中央、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统筹协调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新的育人模式正在形成。高等学校基本建设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待遇稳步提高。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全市民办教育机构已达2000多个。

  (五)教育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力逐步提高。教育已经成为北京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力量,成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聚集程度最高的几个地区之一,形成了一批著名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北京拥有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科研队伍,推动了教育创新和科学进步,取得大量有影响的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为国家和首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京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步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任务已经完成,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教育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首都教育已经跨入了向教育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二)

  当前,我们要更加深刻认识和理解“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三个面向”方针。今年4月27日,北京市召开了全市教育大会,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市委市政府强调,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动适应国家和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实现教育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要进一步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知识、科技进步的要求。在首都教育发展战略中提出,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全体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大力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促进中央和地方高校协调发展,为所有在京高校的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别、层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各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知识创新优势,促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共同发展,加速知识成果转化,提高教育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力。针对农村教育实际,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特别强调要把加强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作为重点任务加以落实。市政府决定在今后5年投入40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师资培训。

  (二)实现教育现代化既是教育面向世界扩大开放的过程,又是首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积极应对国际科技、文化、教育领域的挑战,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优秀成果并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首都教育有责任率先走向世界。在首都教育发展战略中提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到境外办学,吸引国外优质资源来京合作办学,促进多种形式的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我们先后在南美、东南亚、欧洲的部分国家举办了北京教育展和招生活动,前不久又在香港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教育展,今年九月在还将在加拿大举办首届北京教育周。此外,作为一个新的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集国际教育博览会、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及高层次学术会议为一体的“北京教育国际周”,也将于下周隆重开幕。

  (三)实现教育现代化既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又是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教育要面向未来”,这一论断再次强调了教育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回答了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首都教育发展战略中提出,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依法确保“三个增长”的基础上,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增长。到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3.95%提高到4.5%。同时积极推进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拓宽教育投入渠道。市政府正在积极考虑,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校布局。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首都教育发展战略中,突出强调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于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性,把建设“学习之都”作为一个战略目标。提出了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开放式学习平台等重大任务,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北京市将建立统筹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学习型组织的活动。

  我们将在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中,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不断探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努力实现首都教育的新跨越,为国家和首都现代化建设做出新贡献。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