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会上的发言:纪念小平同志 进一步发展教师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郑师渠

 

  今年八月二十二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今天,当我们在这里聚首,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时候,我们无不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而鼓舞。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政治智慧和精神力量,已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当我们跨入新世纪,面对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时候,重温他的思想精髓,我们仍能感到其朴素弥真、蕴意深远。

  小平同志历来关心教育,关心教师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他有关教育的思想论述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平同志关于教师教育的论述,突出强调了以下三个重要观点:(一)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他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国家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培养需要教师。“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健在教师”。所以必须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二)“师范大学要办好”。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工作母机”,重视教师培养就需要办好师范大学。小平同志说:“师范大学要办好。省、市管的师范院校,教育部也要经常派人去检查。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三)教师教育要坚持改革与发展。小平同志指出,要办好师范大学,不仅需要注重管理队伍的建设,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注重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而且还需要重视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模式,提高师范大学的办学水平,促进师范大学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三者相互关联,涵盖了教师教育从观念到体制各个环节,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主张。可以说,没有小平同志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努力,就没有我国教育在今天的大发展;没有小平同志对师范教育的高瞻远瞩,就没有教师教育在今天的大发展。

  经数十年的改革开放;今天我国的高师院校及其教师教育的发展正进入了新阶段。要正确把握其走向,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我们仍须坚持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同时,小平同志的上述论述也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有必要指出以下几点:

  其一,要正确估价高师院校的发展现状。

  有的同志认为,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正日益走向边缘化。这是悲观的论点,并不正确。于国反,随着我国相对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渐走向开放,高师院校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内外的竞争又有助于增添新的活力。它所面临的机遇实大于挑战。事实上,高师院校的生源、就业都普遍看好。从总体上看,许多高师院校的综合实力近些年都不同程度得到了增强。各种评估指标都显示,北师大等一些师范大学发展迅速,它们正有力地进一步走向高校版图的中心,而非相反,更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办好师范大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历史上看,高师院校支撑着我国庞大的基础教育,固然功不可没;即是从未来的发展看,尽管我国教师教育的体制走向了开放,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因其总体规模、学科优势、传统影响力,以及国情制约等诸多因素,高师院校仍将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保证我国高质量的教师来源,加大投入;办好师范大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三,要建立起我国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加强宏观规划,突出体制创新,是当务之急。当年小平同志提出办好师范大学、发展师范教育的思想主张,就已包含了改革的应有之义。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我国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任务。说到底,所以要建立教师教育新体系,是为了顺应教师专业化的世界潮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对于教育的更高要求。教育要创新,观念更新是前提,制度创新是关健。教师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院校的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北师大在百年校庆前后,明确提出了实现学校转型和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新的办学理念,正是体现了在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基础上,保持与发展教师教育优势与特色的辩证思维。北师大近年学术影响力扩大;它率先将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相拨离,推行学士后的教师教育的试验,也有了第一批毕业生,且社会反响良好。北师大的改革既开了中国百年高师转型的风气之先;问时也是体现教师教育传统范式的变革。事实上,北师大提出的转型理念已为全国省属以上师范大学所普遍接受。高师院校与教师教育与时俱进,已是客观的存在,现在的问题是需要国家层面宏观整体的规划,藉政策支持,以期最终实现制度层面的创新。

  思想是行动之母。当年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买事求是”的思想主张,曾如何有力地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的境界,我们记忆犹新;相信,今天我们纪念小平同志,重温他的思想主张,也一定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我国教师教育的新境界。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