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苑 张武升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重大创新,基本要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教育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论述,认真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有关论述,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为本”方面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教育而言,以人为本就要重视知识分子和教师的作用,邓小平教育理论在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教师等方面都强调这一思想。
1.对待知识分子
他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是人才,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分子,“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1]
他提出尊重知识分子就要努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改善生活,提高待遇,从政治、思想和生活上予以关心,为知识分子排忧解难,保证他们的业务工作时间,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2]
他多次强调要善于发现、培养和选拔人才,从体制上解决科技人员的选拔、管理和使用问题。“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3]建立人才合理使用、合理流动的机制,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打破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2.对待教师
邓小平从振兴民族、振兴教育的高度肯定教师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
他非常关心教师,要求提高教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把提高教师的地位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为教师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5]
全社会都要尊重教师及其劳动,实实在在地为教师做实事,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他特别关心和尊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一个小学教师,把全部精力放到教育事业上,就是很可贵的。要当好一个小学教师,付出的劳动并不比一个大学教师少,因此小学教师同大学教师一样光荣。对于终身为教育事业服务的人,应当鼓励。”[6]
他在提倡尊师重教的同时,十分关心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教师“要敢于教,还要善于教”,[7]“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7]主张把师资培训列为规划,列入任务。他十分重视师范教育,提出办好师范大学,关心地方师范院校的建设。
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和教师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尊重教师的良好风尚,他们的生活待遇得到很大的改善,素质大大提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看到,我国还有一些地区的教师待遇还偏低,素质水平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做好知识分子和教师的工作。
二、“全面、协调发展”方面
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邓小平同志一直关注的问题,体现在他关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论述的各方面。
1.改革教育体制,使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邓小平多次强调坚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加强和改善基础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调整和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发现有人才资源,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的需要,确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高等学校全面协调发展
他强调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也应该成为研究中心,“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8]正确揭示了高校在科研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科学研究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并重,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任何巨大前进所不可缺少的。”[9]
3.加强、改进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邓小平一再要求加强和改进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按照专业要求来组织学校领导班子,做好学校各方面的事情;实行和完善具有学校特点的岗位责任制,“要有分工负责,要从上到下建立岗位责任制。这样,工作才能有秩序,有效率,才能职责分清,赏罚分明,不致拖延推诿,互相妨碍。”[10]
建立严格的学校工作考核制度,从实际数量、实际效果方面考核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对干得好、干得差的,经过考核给予不同的报酬”,[11]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4.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邓小平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通过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人的综合要求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人必备的主要方面的素质,并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加强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法纪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重视和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强调不能随便加重学生的负担,要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健康发展。这些都体现了全面协调的学生发展观。
三、“可持续发展”方面
1.“三个面向”强调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育自身也要走向现代化,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并反映社会及时代的发展变化,增加现代化的教育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要面向世界,为对外开放服务。教材要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当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进口一批外国教材(自然科学的),要结合本国的国情编写教材,要组织一个很强的班子,编大中小学教材,要进口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法国的、西德的自然科学教材,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编好教材”[12];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在国际化趋势下实现教育自身的对外开放。
教育要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自身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使今日的教育能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需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2]
2.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3]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国家,更需要大批的人才。中央以及很多地方制定了人才强国、人才强省(市)等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也需要教育培养的大批人才来实现。教育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特别是大批的优秀教师来推动教育发展与改革,这就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训练班、进修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素质。他重视师范教育,提出办好师范大学,目前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非师范院校共同承担中小学师资培训任务的局面。
3.强调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教育体制和制度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必要保证,在教育投入上,他一再强调增加教育投入,“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4]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科教投资的使用要改进,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14]目前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已初步实现了多元化;在办学上,邓小平同志强调充分发挥各级地方的积极性,把一部分发展教育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地方,扩大学校自主办学的能力,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建立民主的学校管理体制,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4.强调加强对教育的规划和领导,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领导保证
邓小平强调教育改革也是一项综合的改革,有很多事情要做,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做好合理规划,他非常重视教育的规划和领导,“我总觉得科学、教育目前的状况不行,需要有一个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15]他亲自建议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统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规划,协调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
他特别强调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工作,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指出:“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各个部门和地方,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注意这个问题。”[16]
(作者单位:刘苑,天津科技大学政法学院;张武升,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释:[1][2][3][4][5][6][7][9][10][11][12][1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1、56、95、108、109、50、55、179、97-98、102、108、52页。
[13][14][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275、121页。
[8]《邓小平论教育》第35页。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2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