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心铭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会上的发言: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田心铭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自告奋勇抓教育,系自领导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并且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过程中,科学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鲜经验,分析和把握世界范围内教育、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邓小平教育理论。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如何看待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才能摆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位置?这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始终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从战略高度来筹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把教育作为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根本大计来看待。因此,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极其重要的最具特色的内容。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阐明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的基本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说,又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人才的培养。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关键在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靠什么来培养人才呢?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5页)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因此,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我们的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40页)这一言简意赅的论断集中表达了邓小平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来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从这一战略全局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对教育的总体要求,这一要求集中表达在他“三个面向”的题词之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题词要求我国教育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三个面向”的思想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构想一脉相承,是邓小平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一方面,对党、国家和全社会来说,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另方面;就教育本身而言,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正是这些重要的教育思想凝结成了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为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科教兴国战略是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决策中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教育战线的同志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教育理论,落实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行动中去。

  邓小平教育理论不仅阐明了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且广泛涉及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培养目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各个方面。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关键作用,提高教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改革教学体制,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事业;各级领导都要重视教育,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工作;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等等。这些重要思想,构成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完整的科学体系,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党的16大制定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也对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教育肩负着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及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知识贡献三大历史性任务。党163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今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今后五年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面对崇高的使命和庄严的职责,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