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各地各校积极开展半工半读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新形式,新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天津市在总结20世纪50年代开展半工半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半工半读的办学体制,完善支撑半工半读的配套制度,积极进行新形势下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试验。一是紧贴经济发展设置专业。职业院校普遍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始终紧盯经济发展的走向,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职业院校为了使学生形成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都占总学时的50%左右。三是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

  山东省积极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办学模式改革,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该省一是要求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至少要确定一所职业技术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伙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或就业人数500人以上的企业要积极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合作。企业要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二是要求所有高等职业学院和省部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都要积极与企业建立契约式的紧密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按照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对口培养人才。三是各级政府和经济、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企业牵线搭桥,提供方便。四是以龙头学校、龙头专业为载体,组建由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目前,全省90%以上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

  青岛市完善政策,创建机制,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创新运行模式,推动校企合作。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工学结合奠定基础。三是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为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创造条件。该市通过“引企入校”、“办校入企”、“生产教学一体化”等形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

  山东省胶南市按照“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思路,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订单式培训”就是校企合作,“菜单式教学”就是工学结合,“递进式就业”就是半工半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3万名低收入家庭子女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顺利完成了学业,也使该市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由2002年的1.5万人扩展到现在6.1万人。

  吉林公用事业工程学校努力探索半工半读新路子,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把学校办在工厂,把教室搬到车间,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实行半工半读。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初步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局面,目前建在工厂的两所分校共有3个年级在校学生600人,企业与学校共同实施教学与管理,分校办得有声有色。

  重庆万州商贸中等专业学校坚持校企结合,实行半工半读,积极为三峡库区移民就业服务。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赛格三星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环旭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等30多家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效构建了毕业生就业网络,使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后的满意率年年达到100%。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的移民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在经费上的困难,拉动了招生,2004年学校招生2876人,2005年招生3158人,2006年招生超过了4500人。

  扬州市天海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半工半读,帮助农村贫困学生成才就业。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让学生进得来、上得起;适应半工半读特点,调整教学制度和方法,让学生学得好、用得上;发挥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优势,强化学生的人格塑造,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四年来,天海职校共招收三年制学历教育的半工半读中职生近1400人,目前已顶岗实习或正式就业的近1000人。其中,96%来自农村,几十名城区学生也是低保家庭或特困户子女。

  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推进校企合作,开展半工半读,努力打造职教特色品牌。该校把服务经济,服务社会作为半工半读的着眼点;把解决学生学费问题作为半工半读的着力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半工半读的立足点;把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作为半工半读的根本点;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半工半读的切入点。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深化“企校合作”办学,让企业全方位参与到学校教学活动中,实行招工与招生同步、生产与教学同步、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同步,实现了企校之间的无缝链接。他们的具体做法是:签订实习合同,为“半工半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半工半读”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付给学生合理报酬,激励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完成学业。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举办职工半工半读班,规定凡参加的职工可以半天在原岗位工作,半天在徐矿集团所属中专、技校(后期下放到地方)脱产学习。同时,开展班组长“两证”培养培训。2002年以来,徐矿集团为各主要工种班组长举办了78期半工半读学历班和半工半读技能班,共有2180名班组长取得中职业学历和煤矿专业工种中级工证书。为了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徐矿集团实施了“企业急需人才培养工程”,实行半工半读中职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招工形式,变招工为招生,2002年以来,徐矿中职学校招收1800多名学生,已有800多名学员被徐矿集团录用。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