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企业的氛围和要求,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要把参与的主角换成是教师,难度可就大了。尽管企业实践对于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益处众所周知,可真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下来,而不仅仅是走个过场,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教师:课时多专业难对口
“教师去外面参加集中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到企业实践的就更少。”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田兴对这一话题并不避讳,他分析说,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职教师普遍课时太多。一周一般14课时至20课时,有的甚至更多,疲于应付,根本没时间去培训。等到放假以后,辛苦了一个学期的教师们也需要休息一下,他们平时实在太累了。
另外,和企业衔接也很困难。“以前我在企业工作时,会有从下属学校抽调专业教师参与子公司财务审核的情况,这样的机会对于财会类专业的教师来说非常难得,因为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财务运作当中,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田兴曾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非常熟悉。
记者了解到,现在很多情况下,职业学校都是借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带队教师在管理学生的同时顺便参观学习,主要是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对职业道德的要求等,能否上岗实践,则要看不同的专业类型。
企业:效益和安全是难题
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与当地一些职业学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经常接待顺义汽车职高、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汽车类、制造类专业教师前去参观实习,了解轿车生产的四大工艺和发动机的两大工艺。该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赵耀平告诉记者,这样的参观实习一般都是半天、一天,最多也就是一周。
赵耀平说:“因为企业要讲求效益,比如我们公司的流水线作业是论‘秒’来管理的,哪一个工位出了问题,都会连带影响到四大车间的运行。而且还要考虑到生产安全的因素,所以教师参观学习最多只能安排一星期,人数也有限。”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的情况很有代表性。现在我国对于企业接收教师实践并没有法律规定,不像德国,法律要求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培训义务,有相关的社会责任。此外,企业界人士也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到企业实践更重要的不是提高技能,而是改变思维方式,了解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因为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职校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往往是“过去时”,所以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给学生打下一个职业能力的基础,再通过不断和企业接触弥补其“短板”。
建议:政府搭台政策激励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最重要的核心能力。通过企业实践,熟悉学生未来就职后的工作环境和企业范围,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北京市教委委员吴松元建议,教师企业实践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施。
一是由政府出面选择一批企业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统一组织企业实践活动;二是利用已经参与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企业来接纳教师实践;三是职业院校自行组织的企业实践活动,目的都是让教师有机会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受锻炼。
对于目前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少,企业接纳教师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赵耀平还提出,应当由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建立“动力机制”:对于执行好的企业给以某种经济鼓励;对学校和教师也一样,如果通过企业实践后能在教学方面有所创新的,应该给予奖励。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顺义区规定,企业每解决一名当地户籍人员就业,给予150元奖励,企业非常踊跃。这说明,对于企业来说,其实关键不在于钱的多少,而是重在一种导向和鼓励。同样,有的地方政府从制度层面加以保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也使专任教师轮流到企业实践成为现实。如辽宁省沈阳市建立了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开展的“千名教师进企业,千名技师进学校”活动广受好评;北京市则在制度、基地和经费三方面进行保障,把职业院校实施《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计划》的情况纳入各级评估指标体系,把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作为考核评估职业院校及教师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同时在全市遴选一批优秀企业作为“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